耍�U饈嵌�搶�飛鮮狀未蠊婺5摹傲粞А被疃�H綬ㄏ院蛻杏�399 年取道中亞到印度取經,414 年泛海返國。由於印度人對歷史缺乏興趣,他們的紀年極為混亂不清,所以法顯等人的遊記對於確定印度和中亞的歷史具有重要的價值。這些人中最著名的當屬玄奘法師,他於629 年至645 年之間取道中亞赴印度取經,他撰寫的《 大唐西域記》 是求法遊記中最為重要的一部著作:還有一位義淨法師,他曾於671 年至695 年之間途經南亞到印度取經,他編著的《 佛國記》 收錄了50 多種求法僧人所寫的遊記。
與羅馬帝國的基督教不同,佛經在中國首先受到了上層人士的歡迎,其後才傳播到了下層民眾當中。起初佛教在胡人政權地區傳播較快,大約是因為這些異族統治者對這種外來宗教不存偏見之故吧。鮮卑族的北魏( 386一534 年)皇帝虔心向佛,當時開鑿的山西雲岡石窟和洛陽龍門石窟都保留下具有早期東傳佛教風格的精美佛像。不過到了6 世紀,佛教不僅在北方盛行,在南方也大大流行開來。
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國立足,部分原因是因為它能夠容忍儒道二氏,認為道教這種信仰雖然落後,也自有其道理;而儒學則是一種政治的和社會的學說,與其基本教義並不衝突。從那時起,中國人就一直致力於整合“三教”或使之並行不悖、各行其事。不過,這時佛教無疑是其中最有影響力的,當時許多士大夫和藝術天才都傾力於譯經、講法和興建裝修寺廟。
從4 世紀到9 世紀,這段歷史時期可以稱之為中國和東亞的佛教化時期。在此期間,佛教傳遍了除去西伯利亞和西亞之外的整個亞洲大陸,使該地區獲得某種空前絕後的文化凝聚力。印度本土的佛教早在6 世紀就開始衰落,到了15世紀實際上已經消失了。中亞地區的佛教也因9 世紀伊斯蘭民族的入侵而消滅,與此同時,東南亞的小乘佛教與東亞的大乘佛教開始分裂,而此時漢傳佛教也開始嚴重地衰敗下去。
三、“胡人”重建帝國
強大的帝國傳統
觀察4 世紀的世界歷史,人們也許會認為羅馬帝國國柞正長,而中華帝國則已然日暮途窮矣。中國北部的中原地區己經完全被胡人佔領,南朝諸國顯然無力統一全國,而此時全國又受到一種外來宗教的侵襲,並且這種宗教所鼓吹的禁慾思想、出世主義還與中國的傳統哲學及家庭本位的社會制度格格不入。
不過中華帝國最終得到了重建,而羅馬帝國卻成為了歷史的陳跡。入侵中原的胡人希望能代替漢人統治他們已經征服了的帝國,在這一點上他們與入侵羅馬帝國的蠻族並無二致,但不同之處在於,前者終於達到了目標,在5 吐紀中葉幾乎是“複製”了秦一漢帝國,並最終在7 世紀建立起更為強盛的大唐帝國。這與羅馬帝國漸漸消亡的命運形成鮮明的對照,同時也成為亞歐兩大民族發展歷史上的分水嶺。
為何中華帝國得到重建而羅馬帝國卻一撅不振,這個問題目前尚無定論。部分原因可能是因為中國南朝與希臘拜古庭帝國相比儲存了更多的帝制傳統,而由於地理上的原因,南朝對北朝的影響也超過拜古庭對義大利、法蘭西諸邦的影響。另外一個原因也可能是由於漢朝的帝制模式要優於羅馬帝國。上承“天命”的中閏皇帝受到民眾的支援,他透過選拔賢人擔任政府職務來實行公正、有道德的統治,這比羅馬帝國的法制理念更易為當時的人所接受。漢字可能也起到了希臘拉丁字母文字所不能比擬的文化凝聚作用。 “蠻夷”們如果想能掌握讀寫就必須學習漢文,因為漢字很難與胡語混用。此外,儘管中國各地方言各異而且相互之間很難聽懂,但中國人卻都使用漢字。最後一點是,漢人人口眾多,這就使中國比歐洲必決、更徹底地把蠻族吸納、同化了過來。由於中國農業屬於精耕細作型,它生養了更多的人口 ,而入侵的異族也就越來越快地消失在周圍人海般的漢族人口中了。
五胡十六國
中國人傳統上把4 世紀的異族入侵者稱為“五胡”即匈奴、鮮卑、羯、氐、羌5 個建立政權的北方少數民族。鮮卑人早在281 年就侵入了中原,氐族亦於296 年發難造反,至於異族的大舉入侵則發生在304 年匈奴人造反之後。
從304年到309年,中原地區相繼出現許多漢族及少數民族政權,歷史學家稱之為“十六國”時期。匈奴人於316 年攻陷洛陽後建立了趙國,亦稱“前趙”,以區別於“趙”將石勒於329 年所建立的“後趙”。石勒試圖建立一種更為嚴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