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部分

束,自此蒙古人失去了對中亞地區的控制,對附近各農業文明也不再構成威脅。統一的中亞終結後,東西方的貿易與文化交流亦隨之而告終了。明清兩代時東西方的陸路交通完全被隔斷,而蒙古各部則越來越依賴與中國的貿易關係。

蒙古於15世紀早期分裂為東西兩部:韃靼人和瓦刺人:中國的戰略是挑撥他們內部發生爭鬥,然後坐收漁利。永樂帝就是靠著當年北上追擊蒙古人並且在他們內部獲得盟友而登上權力舞臺的,他於1403 年篡位登基後,又5 次御駕親征,越過大漠追擊蒙古各部。1410年,永樂帝發動一了一支10 萬人的大軍,包括3 萬輛糧草軸重,在氣勢上震懾住瓦刺人之後,又以卑詞厚幣買通後者越過克魯倫河擊潰了醚栩人的軍隊。而瓦刺人於l414 年向東打一張時,永樂帝又揮師越過克魯倫河擊潰了瓦刺人的軍隊。在這兩次戰爭中明朝軍隊都使用了火炮。不久韃靼人又冒險南下,水樂帝徵兵23 。 5 萬人,糧草軸重11 。 7 萬車,毛驢34 萬迎戰入侵者,但韃靼人不等交戰使向西逃竄而去,後來明朝於1423 年、1424 年兩次發動的征伐也是追趕不及,無功而返。永樂帝遷都北京,這已經說明明朝政府對抵抗蒙古人的入侵是何等重視了。邊防問題是明帝國的戰略重點,而北京正處於蒙古高原與華北平原之間的咽喉要道,與長城相距還不足40 英里。這個地方曾被遼、元、明、清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用作通向中亞的根據地,而定都南方的政權或是偏安一隅,或是出於發展海外貿易的考慮,像南宋時的杭州,明初及太平大國(1853 一1864 )、1927 年後國民黨的一首都南京。北京遠離中國人「!和生產的中心地區,易受遊牧民族的侵害,而且嚴重依賴長江下游地區的產糧,但它卻成為中國好兒個政權的首都,實在是太令人驚奇了。這絕不可能是巧合,原因之一就是中國的首都必須同時也是亞洲腹地非漢族地區的首都。“蠻夷”們始終是中華帝國軍事和政治的有機組成,結果中國的首都自然就要向邊境移動了。

明軍遠征蒙古各部,也是為了透過“胡蘿蔔加大棒”的政策消除其對中原的威脅,)例如,瓦刺人於1408 年起開始嚮明遣使進貢,這實際上是明朝花錢買來的和平。他們兒乎每年都遣使來京,每次人數高達二三千人,其中包括數百名來自中亞的商人。就像今天到北京的文化代表團一樣,他們從大同進入中原後,地方官員必須為之提供住宿,因為朝貢使團是中國政府的客人。瓦刺人向朝廷進貢土特產和馬匹,而他們又從皇帝那裡獲得績羅綢緞等賞賜。京城朝貢事畢之後,市場上會舉行兒天的自由貿易。在這種有利的交換條件下,“蠻夷”仁往往也就預設了“三跪九拜”這種傳統的朝儀。在中國方面,儘管有遊牧民族的歸化來朝,同時卻也不得不忍受他們在沿途時的胡作非為以及在京期間的酗酒鬧事。對於蒙古人而言,進京朝貢充滿了魅力,意味著發財(如隨團人京的穆斯林商人須向他們交納費用)有許多進貢者自稱來自遠方的屬國,但實際只是些商人。《 明會典》 中列出38 個西方屬國,他們一般取道哈密進京朝貢,其中如小亞細亞的拉姆國晚至1618 年還曾嚮明廷進京朝貢。在明朝看來,進貢的政治意義要遠遠超過其經濟意義,因為這就意味著邊界上的相安無事。

到了15世紀30 年代晚期,正當明朝的航海活動進入尾聲之時,亞洲腹地的邊境上又重新出現了蒙古人的勢力。瓦刺人的一名新領袖佔領了哈密後又將勢力東擴到朝鮮,l449 年還在長城沿線製造事端,並且不再遣使來朝,還率兵進犯大同。此時在位的明英宗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太監之手,在心腹宦官王振的慫恿下御駕親征,結果明軍為瓦刺人所敗,本人也被敵軍俘虜而去。瓦刺人進而逼犯北京,但發現明朝大臣已擁立了新君並且嚴陣以待,於是圍攻幾天之後便撤去了。次年他們送還了被俘的明英宗,同時也恢復了先前獲利甚豐的朝貢活動。

在此之後100 年中,中蒙之間邊境紛爭與遣使進貢一直交替進行。1550 年,東蒙古人的首領阿勒坦汗( Altan )糾集了一支大軍,從東北部跨過長城,在京師附近燒殺搶掠了幾天後才撤軍離去。明朝的邊防設施,如長城、烽火臺、屯田部隊,由於受到邊境上敵軍奸細的破壞,簡直不堪一擊。那些內奸還幫助阿勒坦汗建立了定居性的統治制度。阿勒坦汗在長城以外、大同西北的歸化建立了國都,但最終於1570 年接受了明朝政府授予的“順義王”封號,邊境上暫得相安無事。不過,在滿洲帝國崛起之前,蒙古的遊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