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之眾。他們成立了“東廠”,只向皇帝負責,主要負責蒐集政府官員的秘密檔案。事實上,他們成為朝廷之外的又一秘密機構,與今天的情報特務機關不無相似之處。這是因為宦官是宮中之人,不大可能為了家族利益而結黨營私,而且他們完全依賴他們的主子,比百官更有接近至尊的機會,因此深受皇帝的依賴,常常出任欽差甚至監軍,或出京督察各省政務。有明一代,宦官與大學士之間的權力鬥爭(即所謂“內朝”與“外朝”之爭)經常發生。
皇帝之乾綱獨斷還體現在“廷杖”制度上。洪武帝曾效仿元朝的做法,當眾用竹杖責打犯過失的官員。在太祖在位時曾有12 位官員因被懷疑在賀表裡用雙關語誹謗當朝而遭此羞辱。這種做法違背了孔子“刑不上大夫”的古訓,故有明一代雖然大捧四書五經,實際上卻違背了經書的精神。
朋黨之爭是明朝又一引人注目的現象。不同集團的官員常常為一件小事而興師動眾,抨擊對方的同時亦儘可能地任用本黨中人,並趁對方官員失勢時進行打擊報復。皇帝的最高權威和官員的黨爭主要發生在朝中,在地方各級政府,社會秩序穩定之時,皇帝的最高權力很少有機會得到行使。
政府的結構
明代統治者承襲了前代的政府結構:首先是六部等部門主管下的民政官僚機構(布政使司);其次為中央領導下的各級軍事機關(都指揮使司);再次為獨立的各級監察機關(提刑按察使司)。在西方人看來,都察院也許是二者中最引人注意的一個部門。京城的都察院有110 名御史,此外,各部也都設有相應的監察機構。御史們往往由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