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金融危機 海託震盪風浪急 80年代,是香港華資銀行多災多難的年代,擠提風潮,銀行壞帳,香港 及境外大銀行紛紛“趁危”收購。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海外信託銀行事件,海 託債臺高築,高層人士攜帶鉅款欲逃之夭夭,在機場被警方扣留。港府宣佈 接管海託,海託震盪又波及其他銀行,港府該如何應付這些紛亂的銀行風潮? 香港電訊育限公司 香港電訊是一間公眾公司,百餘年來一直壟斷了香港的電訊業務。 香港電訊的前身分兩部分,皆是英資公司。1882年,香港建立第一座電話總機樓 (由接線員操作),在遠東英商的牽頭下成立中國及日本電話及電力公司,經營電話業 務。1925年,獲得政府專利權的香港電話公司成立,接管了這家公司。30年代,本地 電話改自動撥號,國際電話仍人工接線。1965年,第一條國際現代化電纜投入使用,電 纜與英國大東電報局的電訊網並聯。1976年,香港開通國際直撥。此後,更有微波系統、 衛星通訊、光導纖維和數碼轉換等應用於香港電訊業。 香港電報業務,誕生於1871年,最初是有線電報。經營電報業務的是英國大東電 報局,其業務由一般的無線電報,發展到現代的圖文傳真、資料通訊、電腦傳訊、國際 電話、雷達導航、衛星傳播,等等。1981年,香港大東電報局正式在港註冊,全面接管 母公司的香港對外電信業務,使之成為一間本地公司。母公司英國大東電報局佔80%股 權,香港政府佔20%。1981年,怡和系置地公司收購了香港電話公司,因地產失利, 不得不將其出售套現減債。1983年,英國大東電報局向置地購得35%股權。 1984年又進行全面收購,控得香港電話公司79。5%股權。這樣,英國大東電話局 全面壟斷香港電訊業,旗下的香港大東電報局主要經營國際電話,香港電話公司主要經 營本地電話。 香港電話為非上市公司,香港大東於1986年12月在香港上市。1987年,母公司 將這兩家公司合併組成香港電訊有限公司。雖然香港電訊為本地上市公司。因母公司英 國大東控有80%股權,會被認為是一家英國公司,這對香港電訊跨越1997年顯然不利。 為了使香港電訊本地化,母公司採取一系列策略:任命原香港電話公司主席李國寶為香 港電訊副主席;香港電訊員工l。6萬人,本地員工佔98%;1988年,配售給廣東省郵 電局1000萬股;1989年,售予中信公司20%的香港電訊股權。 香港電譏成立後,取消市內電話收費,為世界首創。它的主要收入靠國際電話, 香港人均佔有電話率及單機使用率列世界前茅。香港電訊為香港第二大上市公司,僅次 於滙豐集團。 60年代的銀行危機中,最大的事件是滙豐收購恒生。恒生雖然易幟英 資,由於滙豐善意收購,仍保留恒生經營自主權。恒生有最大的英資財團為 靠山,地位堅如磐石,業務長足發展。 據林士明先生一文,“1992年度亦即上市20週年的恒生,盈利躍進至 56。98億港元,相當於 (上市時)1972年的100多倍,總存款2266億港元, 總貸款828億港元,總資產值2594億餘港元;這期間收購來的屬下永安銀行 亦盈利4。78億港元;(恒生)年底市值787億港元,名列香港第三大上市公 司,僅次於母公司滙豐(1399億元)及香港電訊(1076億元),是香港第二 大單一銀行,分行及辦事處達126間。” 在80年代前,有10多間本地銀行被外資銀行收購或參股,“因禍得福”
… 頁面 87…
的較少。如邱德根的遠東銀行,因發生危機,不得不把過半股權售給萬國主 通銀行,雙方關係沒維持多久便惡化,最後還鬧到法庭上去。 不管是善意收購還是惡意收購,80年代前的一個顯著特點,收購都是在 銀行間進行的。從1982年起,政府在銀行危機及銀行收購中,扮演了重要的 角色。 問題銀行 銀行收購,大都是銀行危機的直接產物。 60年代的金融災難,促使港府制定出一系列金融法例,其中最主要的, 是1981年起實施的金融三級制。新的銀行體系,在相當程度上抑制了銀行危 機的發生。 法例不能替代經營,也不會是抵禦一切災害的銅牆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