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部分

黃埔軍校出版的部分書刊

1927年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後,時事逆轉,黃埔軍校也無可挽救地慘遭摧殘。在黃埔“4·18”反共事變中,大批共產黨人被無辜逮捕、槍殺,黨團書記熊雄遇害犧牲,軍校的一系列革命制度被取消,馬克思主義和共產黨著述在黃埔軍校內一律予以查禁焚燬。倖免的共產黨人被迫離散,或轉入地下工作,更隱蔽而艱苦的進行鬥爭。早期黃埔軍校以國共合作開始,以國民黨右派反共分裂而告終。但是,黃埔軍校共產黨人所創立的一整套適合於中國國情的政治工作制度及方法,卻大部分為兩黨軍隊所接受,並繼承了下來,其不可磨滅的功勳,是永遠值得後人紀念的。

成績斐然,軍校史鑑(1)

軍校生動活潑的政治思想教育,極大地提高了全體學生的政治覺悟,明確了革命軍人肩負的歷史使命,激發了他們學習軍事政治的熱情,因而,他們能夠在“每1小時吞下6小時的功課”。當時《廣東前敵通訊》曾報道:軍校教導團計程車兵,開始連什麼是主義都不懂,入伍僅幾天工夫便曉得“革命是被壓迫的民眾對統治階級的反抗”,“革命軍必須代表被壓迫的民眾的利益”,“必須打倒帝國主義,打倒封建軍閥”等許多革命道理。

黃埔軍校政治工作,碩果累累。具體反映在軍事鬥爭中,是使軍校學生精神振奮,英勇善戰,戰績輝煌。在行軍作戰中,軍校師生提出:“不怕死,不怕窮,不怕凍,不怕熱,不怕痛,不怕飢,不怕疲,不怕遠,不怕重,不怕險”等“十不怕”的戰鬥口號,充分顯示了革命的英雄主義氣概。在第一次討伐陳炯明的東征戰役中,同學們身先士卒,扒城先登,不知道什麼生死。這種精神,正是平日政治教育的結果。

1925年2月,黃埔學生參加第一次東征。淡水戰役時,校軍協同粵軍以2000人,就把固守淡水城4000餘人的敵軍打敗,俘敵1000餘人,第一次出征就取得了以少勝多的大捷。3月27日的《商報》記載說:“初出茅廬之黃埔學生軍教導團,尤出類拔萃,每攻必克,每攻必取。”“俄國加倫將軍在前敵目睹學生軍之奮不顧身,衝鋒陷陣,視死如歸之革命精神,謂比歐戰時德國少年軍尤超出幾倍。”10月,校軍參加第二次東征,在惠州戰役中,打得更是勇猛頑強。惠州地勢險要,設防堅固,而黃埔校軍發揚孫中山提出的“以一當百”的精神,依照“不怕死”、“不怕苦”的信條,和其他各軍的衝鋒隊一起,不到3天就拿下了惠州城。當時的外國報紙稱:像這樣的戰役“以協約國之兵力攻之,需兩星期。”惲代英曾評論說:“廣州之青年革命軍,令一切革命的青年誠心尊敬佩服,這為中國的前途開一新紀元。”

軍校政治教育的結果,使軍校大部分學生都能明白中國如何受帝國主

義列強及其工具即中國軍閥的壓迫,農工群眾如何痛苦,以及解除壓迫和痛苦的途徑,並在思想上確立了國家民族為重的正確意識與本身的重大責任。軍校有著愛民的嚴明軍紀,校軍“行軍所至不擾民間一草一木,老嫗

1939年國民黨在南嶽舉辦遊擊幹部訓練班,李默庵(前左五)、葉劍英(前左四)任正副教育長。

婦孺,喜而擠歡。雞犬不驚,商市安定,入夜不入私家空房,則扎蓬營露宿,東江人民父老可謂民國以來,僅此聽見乃是真正革命軍,真正衛國保民之革命軍。”在行軍途中,校軍對人民的愛護,更是倍加感人。如第一次東征時,“我軍中有一女挑夫,因病不能前進,司財務者在前方,又無法遣回,某同志遂另僱挑夫一名,再將病者負於背上,儼於孝子負慈母。”正因為如此,革命軍深受民眾熱愛,深得民眾支援。如戰爭中革命軍有關“輸送、補給、通訊、偵察等,亦獲助實多,甚至農工人揭竿相助。”1926年,革命軍北伐時,得到群眾擁護與幫助更大。如在湖南前線,農民革命武裝直接幫助革命軍殺敵,工人幫助革命軍運輸,郵差做革命軍的嚮導,使革命軍在後方有民眾實力的幫助,在前方而無後顧之憂,增加百倍地殺敵勇氣,並於最短期間,消滅了反動軍閥勢力吳佩孚、孫傳芳,取得了北伐的勝利,實現了孫中山多年未能實現的遺願。

黃埔軍校為國共兩黨培養了一大批將才,為以後人民軍隊的建立打下了幹部基礎,為人民軍隊一些制度的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軍校斐然的成績在國內及世界軍事史上,都是令人驚歎的。那麼,在政治教育方面,它的主要辦學經驗是什麼呢?又給今天的軍校以怎樣的借鑑呢?本書綜合歸納為以下幾點:

1.軍校成功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