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部分

也有國民黨黨員因嚮往共產主義在軍校中秘密地參加了共產黨,成為秘密共產黨員。這兩種黨員,都始終保持秘密黨員的身份,而只以國民黨員的身份公開活動,成了“名為國民黨員,實為共產黨員”的特別黨員。他們秘密地為黨工作,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軍人》雜誌刊載的出席聯合會代表名錄,黃埔軍校代表有李之龍、蔣先雲、賀衷寒、曾擴情。有了公開與秘密的兩類黨員分別為黨工作,就可以在左、中、右3類師生或工作部門中取得生存和活動的空間。他們分散在軍校各處,成了黨的耳目和手足。為黨通風報信、出謀獻策,幫助黨做出革命部署,進行知己知彼的戰鬥。可見跨黨黨員和秘密黨員兩重身份的成功運用,都積極輔助了黨組織開展革命鬥爭。

第三,兩種組織。在軍校裡,國共兩黨的直屬組織或師生群眾組織曾遍佈於校內各個部門進行活動,他們分別代表了左、中、右3種思想和勢力,其中主要是共產黨與國民黨右派勢力,使軍校逐步形成兩種思想、兩種勢力、兩個組織的對立鬥爭。火星社、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與孫文主義學會等敵對組織的存在和鬥爭,正是這個史實的反映。

火星社,是共產黨在校內所領導的一個秘密革命組織,原是要求“作為黨的外圍組織,來推行黨的政策,擴大黨的影響,併為吸收黨員做準備工作”。也就是說火星社是黨的助手。火星社約於1924年底在廣州北校場內分校成立,以“SM”為代號,另有特定的手勢作為聯絡訊號。火星社的創立和活動不到1年,社員有100多人,先後分散到各個戰鬥崗位中去,其中不少人成了出色的共產黨員。在它存在時期,對校內國民黨右派的鬥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校內中共政工組織(4)

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簡稱“青軍會”,原是以黃埔師生為骨幹的,國共合作的社會革命軍人組織。它由校內發展到校外,經歷了校內的“青年軍人社”、校外的“青年軍人代表會”等階段發展而成。“青軍會”成立後,最先以共產黨人蔣先云為中共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常委主任(主席),國民黨人賀衷寒為秘書。立會宗旨以“聯合革命軍人,進行反帝反封建的鬥爭,以求救國、救民、救自己為目的。”他們英勇無畏地表示要當“人類的犧牲者”、“革命的先鋒隊”。因為共產黨人在會里佔據領導優勢,於是國民黨右派視之為“赤色機關”,他們公然實行退會,另立山頭,自打旗幟。這樣就使“青軍會”成了以共產黨人為核心的組織,擁有兩萬多革命會員,以最富有戰鬥性、革命性而名聲大振。以黃埔軍校師生為骨幹的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開辦了自己的會刊《中國軍人》雜誌,會刊主筆是共產黨員王一飛,主要領導者是蔣先雲等一批共產黨人。該刊創辦於1925年初,停刊於1926年“中山艦事件”之後。共出版發行了9期。

孫文主義學會,簡稱“孫學會”,是一個打著孫中山的旗幟,專門與“青軍會”對抗,矛頭直指共產黨的組織。他們要求從“統一戰線中開除共產黨”。原“青軍會”秘書賀衷寒脫離“青軍會”,當了“孫學會”會長,以“戴季陶主義”為精神支柱,開展了一系列的反共分裂活動。他們雖自命為孫中山的信徒,實際上為反對國共合作、分裂革命統一戰線、破壞孫中山的三大政策效勞,成了全國有名的反共組織。

《中國軍人》雜誌刊載的圖片

“青軍會”與“孫學會”都以黃埔軍校為基地,以黃埔師生為爭取聯絡的主要物件,爭雄鬥勝。為了爭取會員,擴大勢力,他們各自向全國開展活動,形成了人多勢重,足以左右軍校和廣東革命形勢發展的兩種政治力量。1926年3月“中山艦事件”和5月“整理黨務案”先後爆發,“青軍會”被迫於4月底解散,黨的勢力受到了削弱,一批共產黨員被迫將身份公開,活動受到了限制。但是,這一時期身經戰火鍛鍊和錯綜複雜、撲朔迷離激烈鬥爭的黃埔共產黨人及其組織系統已經茁壯成長,他們懂得了運用革命組織迎擊反動組織的一切挑戰,有領導、有組織、有群眾、有策略地同國民黨右派作鬥爭。他們頑強地堅持軍校革命的政治方向,不斷地為維持國共合作,鞏固革命統一戰線,貫徹孫中山三大政策而作出貢獻。所以,在反共分裂迫於眉睫的形勢下,共產黨人仍千方百計促進黃埔軍校的兩黨合作,使之在統一廣東的基礎上又揮戈北伐,勇當先鋒,並取得勝利。共產黨人也因此受到軍校師生的擁戴,在政治上始終居於領先地位,這完全是黃埔共產黨人運用策略的成功,和政治方針路線的正確以及英勇戰鬥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