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那麼,這個屏障怎麼去突破呢?順治一入關就拼命學習漢文,史書記載說他原來不認識漢文,但透過三年的努力學習,可以通讀《三國演義》。這顯然有美化之嫌,今天的人如果剛開始認漢字,想三年以後看《三國演義》,我覺得基本上是沒門的事兒。但不管怎麼說,這表明了清政府親近漢文化的一個態度。這個態度最重要,由於這個態度,導致清政府後來對中國的統治變得順利起來。
【正月理髮】
我們都知道一個民俗:〃正月不理髮,理髮死舅舅。〃這個民俗很奇怪,怎麼來的呢?後來我去查書,發現這是一個誤解。當時滿人入關以後,要求漢族人剃髮易服,就是把頭髮剃下去一塊兒,換一身服裝。漢族人講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毀之不得,我不能隨便讓你給我剃了。當時清政府也採取了一個強硬的態度,就叫〃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但沒想到這個政令遭到漢族人極強的抵抗。為什麼現在有剃頭擔子?就是當時擱在路口,誰不剃,現在馬上剃!有的人就說:〃我腦袋你能給切了,頭髮不能動。〃順治也知道這個事情不能再繼續下去,這麼下去會引起漢族人強烈的心理牴觸,於是就網開一面。
剃髮和理髮是兩個概念。〃剃〃是從根上刮掉,〃理〃是指梳理。一般說〃理髮〃,都不是剃禿。今天很少有人剃髮,我小時候老看見街頭有剃頭師傅拿一把刀,鋥亮,噌噌在那兒磨,把老頭兒按在那兒,腦袋颳得鋥亮,這叫剃髮。理髮是梳理的意思。
傳說是正月下的詔令,剃髮令,這個詔令下來以後,老百姓就說〃思舊〃,還在想過去的事。後來這個諧音不知怎麼就成〃死舅〃了,舅舅算倒黴了。實際上這個政令是七月下的,不是正月下的。文化上有時經過長時間的演變,會演繹得不可知其本來面目。
【順治青花】
崇禎朝起,尤其到了順治,很多瓷器上畫一種圖案,落花流水紋,都是這個時期畫的,它反映當時社會的心態無可奈何花落去。老百姓就想:明朝呢,已經沒有辦法恢復了,但我們還很思舊。明、清的改朝換代,變了一個民族的統治,是滿族統治,明朝是漢族統治。所以這次改朝換代,漢族人內心非常不接受。從某種意義上講,人們要透過這些瓷器,以及一些其他藝術品、日常的生活用品,來表達思舊的情緒。這是今天能看到的一種具體的反映。
滿族在入關之前,沒有辦法控制瓷器生產,就是天命、天聰、崇德,這三個時期無法對瓷器生產發出指令。到了順治,已經拿下江山,當然就能發出指令了。大約在順治八年,御窯廠就開始恢復了。順治時期對瓷器的要求非常低,朝廷自己顧不上。當時大部分瓷器都保留了明朝的特徵,慢慢過渡,所以這個時期叫過渡期。
順治八年,御窯廠開始恢復。順治十一年,政府下令燒造龍缸。龍缸是一種標誌,表明宮廷需要這個東西擺那兒來炫耀了。但是,當時的龍缸非常難燒,要知道瓷器越大越不容易燒成,很容易開裂、變形。你蒸過饅頭就知道,饅頭一般都是二兩一個,二斤一個的饅頭你就很難蒸熟,蒸熟了,它也就開花了,裂了,道理一樣。景德鎮當時地處中國偏南方,與中央政府距離非常遠,我們今天看也遠。因為遠,政府對瓷器的影響力就比較低。但景德鎮的陶工幾百年來工藝嫻熟,他有辦法,不需要指令,照樣能生產,他自己會去適應這個市場。當時的市場最為流行的商品就是青花,所以這個時期95%以上的瓷器都是青花。
順治青花有一個典型的對龍的繪法,只有這一朝這麼畫,叫〃一身三現〃。所謂〃一身三現〃,就是畫一個龍頭,畫一段龍身,畫一條龍尾,中間的地方都是雲彩,好像一條龍被雲彩遮擋,露出三段,叫一身三現。也有一身五現、一身七現,我還見過有一身九現的,但一定是單數。當時的這種繪法,是對龍紋的一種理解,這種理解多少跟政治也有點兒沾邊兒。當時的政治不是很明朗,龍紋就表現得若隱若現;不像後來清朝坐穩了天下,龍紋就全部展現在你的眼前了。
【筒瓶】
當時還流行一種瓷器造型,象腿瓶,顧名思義,像大象的腿一樣,直不隆咚的,又叫〃筒瓶〃。筒瓶明朝就有了,但入清以後,政府賦予它一個社會學含義,〃大清天下一統〃,利用〃筒〃與〃統〃的諧音。清朝拿下江山,還要統治江山,所以要有一些政治口號出現。
跟我們今天一樣,比如我們國家的旗幟是紅的,不管黨旗、軍旗、國旗,都是紅的,從象徵性意義上說,這是烈士的鮮血染成的。但這是象徵意義、社會學意義,並非真的拿烈士的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