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嗦,我說:〃行,我認這賬,不就兩萬塊嗎?我差你二百塊,下回我給你帶來。〃我就把這個筆筒買回來了。
買回來以後看了很久,我才發現這是崇禎的,是我所知道能查到的最大的一個筆筒,而且,筆筒的壁非常薄,畫片豐滿,顏色沒有挑剔,非常青翠。崇禎青花的青翠,開了康熙青花的先河。整個筆筒沒有任何毛病,我就很高興。
後來,我總結出一個經驗。我那朋友不老捅我嗎?勸我:〃你就別買了,趕緊撤出來最好,能省錢。〃我就跟他講:〃收藏有時候不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理論上講,我能出一萬九千八百塊的時候,那二百塊錢對我來說,對他來說,都沒有決定性的意義了,我們就不能再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不管你做什麼事,有時你計較一點得失,會失去更多。在收藏這個領域,一定要記住這一點。
【筆筒在晚明出現】
在20世紀90年代,我注重筆筒的收藏,買了很多。我後來寫了一本書…《明清筆筒》,專門研究明清時期的筆筒。筆筒是在所有文房用具裡出現最晚的一個門類。今天所使用的文房用具,宋代基本都有了,比如筆架、硯滴、墨床,等等。只有筆筒是明朝晚期才出現的,這一點跟我們的想象有差距。
理論上講,筆筒不能擱毛筆,這是所有人忽略的。毛筆怎麼擱呢?筆筒裡的毛筆是倒著擱,大頭朝上。但使用過毛筆的人都知道,毛筆使用以後,一定要懸掛,大頭朝下。毛朝下,不能朝上,一旦毛朝上,有兩個問題會出現。第一個問題:毛會散,跟墩布似的,下回沒法用了;第二個問題:毛朝上,筆頭的水會從筆桿裡進去。過去的毛筆大都是竹筆桿,只有少數象牙、玉、銅的,那另說。大部分毛筆都是竹筆桿,一旦水積在裡頭,會把筆桿脹開。所以,筆筒不能擱毛筆,簡單地說,筆筒如果擱毛筆,也是擱不用的毛筆;毛筆若用過,一定是正著懸掛。
筆筒在晚明出現時,首先是作為案頭的一個裝飾。最早的筆筒一定是竹筆筒,我將來講竹器的時候會講到,有很多雕刻名家在晚明時期出現。由於竹筆筒的出現,影響到後來瓷筆筒的出現,崇禎一朝正好趕上這個時期,所以大量燒造筆筒。
晚明有個人叫屠隆,他寫了一本書來總結文具,叫《文具雅編》。在這本書裡,他明確提出了〃筆筒〃這個詞彙。我們知道,一個新事物出現,一定有對應的名詞出現。今天能查到的歷史文獻中,最早出現〃筆筒〃兩個字,就是明朝萬曆年間,萬曆十一年。屠隆在書中〃筆筒〃這一條下,說:〃湘竹為之,以紫檀烏木稜口鑲座為雅,餘不入品。〃他說的就是湘妃竹的筆筒,鑲上紫檀或烏木口的非常雅,其他都不行。
【明末江山之爭】
順治是滿族入關後的第一個皇帝,接下來是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沒入關之前還有天命、天聰、崇德三朝,天命是努爾哈赤的年號,天聰和崇德是皇太極的年號。皇太極改〃金〃為〃清〃。
清朝能建立皇權,很多史學家認為有偶然的因素。明末的腐敗肯定會導致明朝的滅亡,但誰能最終拿下政權呢?當時有四支政治力量,第一支就是我們比較清楚的李自成的大順軍,而且他打進了北京,拿下政權,可惜只有三十多天。他這大順軍一丁點兒都不順,稀裡糊塗又被人打出去了。李自成把明朝滅掉,逼得崇禎皇帝上了吊,但由於他被勝利衝昏頭腦,沒有把握住天下。第二支是張獻忠的大西軍。張獻忠的問題是樹敵太多,殺戮無數,導致自相殘殺過於厲害,所以他根本沒有能力去拿下江山。第三支是南明政權,當時南方還有很多明朝殘餘的政治力量,也能組織起來小朝廷,稱為〃南明〃,確實也堅持了一段時間,但勢單力薄,偏安一隅,沒有辦法再度統治這個國家。最後,就剩下滿洲貴族。滿洲貴族並不是有很多優勢,只有一個長處,但這一個長處,就讓他們拿下了江山。這就是團結包容,精神層面的長處。他們完全沒有內訌,冰釋前嫌,所有人坐在一起要談這件事。他們不可能沒有任何矛盾,但過去的矛盾,大家都能在大敵當前時全部化解,一定要團結起來拿下江山。有學者估計,滿族入關的時候,只有六十萬人。當時漢族人是他們的二百倍,就是有一億多人。據說努爾哈赤起兵時,也就一萬五千人,但能拿下這麼大的江山,而且事後又統治了二百六十八年,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
愛新覺羅家族當時所遇到的最大障礙,還不是人數的比例懸殊,而是文化的屏障。他們是滿文,咱們是漢文,漢文和滿文之間不通,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