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不少的過濾和整合處理﹐因而有最清晰的訊息。也正是因為這個理由﹐視覺是在學習上最為有效的感覺器官。與視覺相比﹐其它四個感覺器官的接收過程﹐大部分只經過一重的腦細胞傳送﹐因此效率極低。

外感官的接收工作﹐大部分是由我們的潛意識操縱﹐除了睡覺之外﹐沒有一秒鐘停止﹕只要睜開眼睛﹐便能看到前面的事物﹔經過食品店或垃圾房﹐便會嗅到氣味。我們也可以有意識地運用外感官﹕在人海中尋找一個人的面孔﹐或者在酒會上留心聆聽某人的講話。事實上﹐我們在每一秒鐘裡都是有選擇地運用我們的外感官去與這個世界接觸。例如﹐就在此刻你聽到了多少種聲音﹖在此刻你右腳腳板的感覺怎樣﹖左手的手腕呢﹖右耳朵呢﹖你會開始發覺﹐你的潛意識一直在控制著你的外感官的運作﹐你的意識能選擇提取其中一些部分﹐但很快又會把控制權交還給潛意識。

以上的文字引導我們注重了兩點﹕

一是外感官的運用是主觀的﹐這一主觀性同時存在於我們的意識中和潛意識中。

二是外感官可以透過鍛鍊而在意識層面上發揮得更好﹐尤其是視覺的訓練。

接收的訊息越清晰﹐數量越多﹐我們可以運用在思想上的材料便會越多﹐於是我們可以有更多的選擇。這一點﹐在孩子成長的初期(1…7歲)應該加以注意。如果你已經成年﹐也可以透過一些簡單的練習來提升外感官的能力。我的NLP課程的第一個環節便是感官敏銳訓練﹐目的在於使學員在以後的環節中能得到更多。

3。2感知模式

我們透過外感官所接收的訊息中﹐意識層面可以知悉的其實極少﹕每當你在一個環境裡看或者聽的時候﹐你意識到你所看到的或者聽到的遠遠比你潛意識裡接收到的少。在你看或者聽的同時﹐你的味覺﹑嗅覺和觸覺也在工作﹐但是﹐你所接收到的往往並未引起你的注意(除非特別重要)。所以﹐你知道你所接收的﹐其實比你實際接收到的要少很多。

近年來科學家們發現潛意識的確經五個外感官收到很多訊息﹐但是﹐在很短的時間裡﹐便會把極大部分的訊息放棄(不儲存﹐就像錄音帶消磁一般)﹐雖然剩下來的訊息仍然遠遠超過所意識到的已經收到的數量。

腦中所收到的訊息﹐有一大部分是我們的意識無法知悉的﹐它們由潛意識接收和處理﹐然後推動大腦和身體各部分去做出相應的行動。很多人在感冒之前身體都有異樣的感覺﹔電影其實是不斷交待的書面更換﹐其中可以放入特別訊息使潛意識收到但卻意識不到﹔有些人在某些環境中有不安的感覺等﹐都是證明。

潛意識把所收到的訊息識出一些“感知模式”(Perceptual Models)使我們在生活中有更快的回應能力﹐而“感知模式”便成為操給我們思想言行的內在機器的第一部分。

“心態”是什麼呢﹖“心態”就是一個人在某一時刻對世界的事物的看法(也就是“態度”)。每個人的世界中有很多很多事物﹐他對不同事物各有一套不同的看法。所有這些不同的看法集合起來﹐便是這個人對他的世界的一份總的看法﹐也就是他的心態。他對不同的看法之間未必一定可以完滿契合﹐這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心態裡會有矛盾的存在。把這些矛盾化解了﹐這個人的心態便是積極和主動的﹐這個人就能夠有所進步。

研究一個人心態中的矛盾﹐也不是研究這個人對某些事物的看法。“看法”與“做法”並不相同。“做法”由“看法”所驅動。“看法”是思想上的“感知模式”。就像一件寶物如麵包﹐在我們腦子裡的“感知模式”建立於它的形狀(視覺)﹑香味(嗅覺)﹑甜味(味覺)﹑在口中咀嚼和在胃中的感覺(本體感覺)之上。對於非寶物的人生經驗﹐我們也有類似的“感知模式”﹐這使得同一情況出現時我們會有同樣的行為模式(事實上﹐確切地說﹐“行為模式”應是”決定行為的思維過程”再加上”身體受到大腦驅動作出某些行為”的意思)。例如“李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這件事﹐在你的腦子裡有一份“感知模式”﹐故此每次見到他﹐你對他的行為會與對其他人稍有不同。除非因某件事的發生使得你對他的“感知模式”有所改變﹐否則每次見他你都會有同樣的行為反應。

由此可見﹕

1思想上的“感知模式”控制一個人的行為模式。

2除非改變思想上的”感知模式”﹐一個人的行為模式難以改變。

3當在某一類事情上的行為模式得不到預期的效果時﹐突破需要來自有關的思想上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