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韓先生的答案一般,一層一層地填滿理解層次的低5層。
你問對方時,除了上述兩個問法(“可以為你做到什麼”和“可以給你什麼”)之外,尚可以試用以下的問法:
“其中什麼對你最重要?”
“是一份怎樣的意義?”
“因為你會得到些什麼?”
這些問法,都會幫助你找出一個人做某件事的動機。而透過不斷找出行為背後的動機·我們可以找出一個人支援某些行為的深層需要。深層需要就是信念、價值身份甚至精神層次的動機。
詳細分析韓先生的答案所做成的理解層次,我們可以看到:
(l)環境、行為和能力層次的動機,都是韓先生身體以外,即韓先生以外世界的人和事物;而當進入信念、價值和身份的層次,變是韓先生的內心世界。
(2)所有追求外面世界效果的事情,都是為了滿足一個人的內心世界的需要(深層需要)。
(3)從下而上時,在當時可能會全力以赴,排除萬難去做,但同時會感到辛苦;但是,當從上往下望時,或會發覺曾做的往往不是必然或絕對的。“家人過得開心”不一定要“‘買房子·換大車”,因此更不一定要“賺更多錢”;而“盡責任”包括的更遠遠超過“買房子’·。所以,在下層掙扎的時候,走到上層檢討一下便能帶來有效的突破。上一節的人生策劃概念也是同一道理。
假如一個人的答案顯露出某些層次的空白,這個人往往會是在迷惘中摸索,沒有清晰的方向感,亦沒有效果。事實上,在這類情況下,這個人往往不會付出努力。現今的青少年,便容易有這個現象出現。你問他今年的意願,他會說“有公司聘用我”(環境),再問他“這會為他做到些什麼,他會回答說“滿足感、安全感”或者“開心”(價值)。怎麼“有公司聘用我”會給我“滿足感,安全感”?其中欠缺了行為、能力和信念。填補這三層的空白是:
有公司聘用我(環境)
我便會天天作工(行為)
我可以有所學習、交朋友(能力)
這樣做會有前途(信念)
所以我得到滿足感和安全感(價值)
沒有了中間的層次,就像上一座大廈的五層而不經過二、三、四層,是不切實際的。
怎樣跳出環境的侷限,你可以試試以下的練習,用以幫助自己跳出一些環境框框。先找一張紙,寫下一件你希望擁有,但卻沒有的事物,然後:
問問自已,如果有了那樣的事物,你會有怎樣的行為,把答案寫下。
·看著“行為”層次的答案,問問自己:這些行為,提供你一些怎
樣的不同選擇。(“使我可以”)把想到的寫下。
·看著“能力”層次的答案,問問自己:這些不同的選擇,能夠幫助自己實現一些怎樣的信念,得到一些什麼價值。這些便是那件你尚未擁有的東西所要滿足的深層需要了。
·為自已的深層需要寫出至少三個新的、不同的做法(每個深層需要,都要至少三個不同做法)。
在這些新的、不同做法之中,選出一項你認為最適當、最想做的,試實行之。
6。5 理解層次在工作環境中的運用
“理解層次”可以運用於人生的任何情況中。在工作環境中,我們有這樣的體會:
公司企業
精神 公司的遠景(Vision)。例如:“在10年內,我們的產品會在世界上所有的主要國家銷售,使得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能因而得益。”(我們與世界的關係。)
身份 公司的使命(Mission)。例如;“我們將是世界上這類產品的領導生產商,以優良的品質、不斷的進步創新和可靠的服務貢獻社會。”(我們是一家怎樣的公司。)
信念/價值 公司的宗旨。例如:“我們歡迎競爭,因為競爭才會保證進步;我們以人為本,人才是公司最重要的資產。”公司的目標。例如:“我們今年的業績會增加30%,純利會達列”〔應該是怎樣的、什麼最重要。)
能力 公司的策略。例如:“我們會在亞洲作出最大的投資,那裡的潛力最大;在美洲,我們會集中在提升效率方面,以保持良好的投資回報率。”(在眾多選擇之中作出決定。)
行為 公司的執行計劃的行動。例如:“我們正在物色適當的人選去開發中國大陸的市場,我們已經在過去的六個月裡在五個亞洲的主要城市設立了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