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一個人追求的是飽肚﹐另一個人則是為了聊天﹐大家都能夠接受對方所追求的價值﹐則可能會有一次愉快的吃喝體驗。
假如在吃喝和聊天的同時﹐大家找到共同的興趣﹐例如旅行﹐而且交換了很多心得﹐兩人的談話便會更深入投機了。在這個更融洽的氣氛中﹐即使有什麼問題需要解決﹐也會容易做到。
任何兩個人之間﹐既有溝通﹐便一定有共同信念﹑共同價值的存在。建立更多的共同信念和共同價值﹐便是達到良好溝通效果的保證。
8堅持找出新的解決方法
“沒有辦法”的念頭﹐是使自己停步不前的藉口。“達到良好溝通效果”的目標﹐與“沒有辦法”是對立的。二者必取其一。假如你選了“沒有辦法”﹐你便是放棄“達到良好溝通效果”這個目標。(請參考“破框法”第三點“沒有辦法”。)如果你堅持要達到良好溝通效果﹐你便要堅持找出一個新的辦法去嘗試一下﹔如果仍然沒有所需的效果﹐便再去找另一個新的辦法。這樣堅持下去﹐你才會成功。如果你想克服一個困難﹐首先你要相信這個困難是有可能克服的﹐然後去找出辦法實現這個信念﹐並且在過程中不斷修正﹑改善﹐直到你所希望的效果出現。
希望別人改變是不切實際的﹐至低限度﹐你需要自己先作出一些改變。某些改變會觸動對方的內心某處﹐因而引起他想改變的念頭。因為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所以﹐你必須不斷嘗試去找出另一個怎樣才會改變的關鍵。
人是習慣性的動物﹐總是喜歡沿用舊的方法﹐雖然舊的方法已被證實無效。偶然一兩次嘗試改變﹐如果改變後對方仍沒有相應的改變﹐便又回覆到舊的做法。其實舊的做法經過長時間證實沒有效果﹐採用它根本不會帶來什麼效果。堅持用舊的無效方法與人溝通﹐只能證明自己正在努力但不在乎是否能達到良好溝通效果的目標﹐這是完全沒有意義的﹐是在浪費精力。
13。2 溝通效果的來源
一位美國心理學家多年前發表過一份他的研究心得。他認為溝通效果的來源是﹕
文 字 7%
聲 調 38%
身體語言 55%
文字是說話用字的內容﹔聲調包括了說話的音調高低﹑聲量大小﹑速度快慢和語氣﹔身體語言則包括面部表情﹑頭與身軀的姿勢和手勢等。
這位心理學家的數字引起一些學者的爭議﹐他們質疑其真實性。我我認為縱然數字不能完全準確﹐但是在意義上他的看法是完全成立的。
傳統上﹐人們習慣於只注意文字的意思﹐即有意識地去接收對方說話用字的內容﹑分析和理解對方文字的意思﹐而忽略對方的聲調和身體語言所表達的意思。我們經常聽到別人爭吵時說的一些話便是證明﹕
“他是這樣說的啊﹗”
“我已經完全告訴他了﹐他怎麼會這樣﹐真不明白。”
“他沒有說清楚呀﹗”
傳統上﹐我們專注於理性的學習和運用。分析﹑邏輯。理解文字的意思﹐都是左腦理性的運作﹐我們可心有意識地做這些工作。過去忽略了的﹐是我們感性(右腦)方面更巨大的能力﹐也就是我們的感覺﹑對大局意義的掌握等能力。這些能力隱藏在我們的潛意識中﹐對我們的影響更大。我的研究顯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發言的一方所發出的訊息極多﹐但是他本人意識到的只有極少部分﹐絕大部分都是他不自覺地﹐即由他的潛意識控制而發出的。這包括所選用的文字﹑文字的組織﹑聲調語氣和經由身體所表露的大量訊息。
接受的另一方﹐同樣地也是意識只接收這些訊息的極少部分﹐其餘的都由潛意識所接收。為了顯示其中差距的巨大﹐我慣用以下的數字比例(雖然數字未能科學地證明)﹕溝通訊息的傳遞﹐在兩個層面同時進行。
意識 1%
潛意識 99%
意識控制的1%﹐我們習慣地放在對方的文字上(雖然偶爾也會注意到對方的表情)﹐所以我們這麼強調別人說的話﹑所有的字﹑怎樣說話等。
其實﹐從溝通效果的角度看﹐聲調的確比文字重要。你能夠用很多個不同的聲調和語氣去說“李先生﹐你好”五個字﹐使我感到你很尊敬我﹑你對我冷淡﹑你不高興﹐或者你鄙視我等。同樣的一句話五個字﹐能產生這麼多不同的效果﹐全部都是聲調改變所帶來的。
身體語言所能夠做到的﹐比聲調又高了一級。試想像一下﹐一個人在你面前對你說這兩句話﹕“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