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他們在形而上學方面並非有很大的權威。我們引證過的帕斯卡爾②和博須埃③,目的是為了向唯心的唯我心理學者們指出,基督教徒自己從來沒有想過人類。。
的智力與他們的軀體毫無聯絡,從來沒有想過人就是天使④。
①引自《百科雜誌》1831—1835。
②帕斯卡爾(Pascal,1623—162)
,法國科學家,散文家,思想家。他參與了十七世紀中葉耶穌會和冉森派關於神學問題的論爭,他的思想代表了綜合科學和哲學方法的世俗思想。——譯者③博須埃(Bosuet,1627—1704)
,法國作家,演說家(宣道者)。
162年向國王路易十四宣道。他是嚴格的天主教正統派,堅決反對新教,他的傳教講演稿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譯者④此處是指人非為完美無缺的意思。——譯者
95
第 四 章19
正象帕斯卡爾所說:“人既不是天使,也不是畜生”
;恰恰相反,他們始終相信人的軀體和智力,組成了“一個自然的整體”
(根據博須埃的說法)。從理智(即認識)和知覺這兩大原則中,我們可以推論出第三個原則,即感情。它既屬於上述兩種原則,而又把它們聯絡在一起。以上是我們看到的心理學的實況。
從此,我們在萊布尼茨那裡也看到了這一真理;我們曾經指出整個德國哲學,或者說,自笛卡爾①以來,哲學界所做的大量的工作,其目的和結果就導致了對這一真理進行全面的闡述②。柏拉圖的著作向我們極其明顯地展現出這一真理,這是他最完美、最偉大的學說的基礎。在幾個世紀中,多少哲學家都一致認為人就是三重本質的統一:顯然,柏拉圖對人所下的定義,說到底與我們經常在論述中所使用的定義是一回事。
我們認為它是一切哲學的基礎。
在本書一開始,我們就說過,在人的一生的全部活動中,知覺——感情——認識三者是不可分割地聯絡在一起的。
但是柏拉圖對這個關於人的定義的理解是否完全就是我們對它的理解呢?無論是柏拉圖本人發現的這個真理,還是他從以前的哲學家③手中接受來的真理,應當承認柏拉圖並
①笛卡爾(1596—1650)
,法國著名哲學家、科學家。他提倡理性,反對盲目信仰,以懷疑為武器反對經院哲學,反映了資產階級的進步要求。他從“我思故我在”的命題出發,透過推理,推出心靈、上帝、物質三實體,得出心靈、物質兩實體性質各異,無不相通的二元論哲學。——譯者②戈斯林書店版第一卷本以及《新百科全書》。
③我認為柏拉圖從埃及和畢達哥拉斯流派那裡得到的這個真理是可以肯定的。倘若詳盡闡述這一點,則將遠離本題。請參閱《論折中主義》以及《新百科全書》裡有關畢達哥拉斯和柏拉圖的詞條。
96
29第二部分 過去
沒有把這個真理引向頂峰。可以這樣說,柏拉圖清楚地看到人類靈魂的三位一體,但他對它的統一性認識不足,從而對三位一體本身也沒有很好地認識;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重要的是切不可把人類靈魂統一性的玄義和構成這種統一性的三大原則或方面的玄義分割開來。
柏拉圖的做法頗象物理學家,他用分色稜鏡首先把一束光進行分色,然後對各種單色作出推斷。但他否認白色光束,因為它雖不同於其他光色,卻包含了其它光色。與其說他把各部分聯絡起來看,不如說他是在進行區分、鑑別;他採用分析法進行分解,而不採用綜合法重新加以組合。總而言之,他在人類本性的三方面或功能中,過分強調了各個部分(他始終是這樣稱呼的)
,卻沒有足。。
夠重視到正是這些個別部分的總合方可組成一個單一的整體,一個自然的整體,用博須埃的名言來說,一個最終的統一體。
柏拉圖稱之為人類靈魂;因而他也稱之為一個統一體、。。。。
整體、獨一的存在、單一的事物;但是,當他論述這個靈魂具有的三個部分時,他馬上又把上述統一體忘得一乾二淨。
此時,他把三個部分當作三種存在,三種事物;他儘可能地把它們分開,而沒有考慮到三部分是在一起彼此促進、不可分割地發揮其作用的。他不理解三部分之所以能存在完全是因為它們共存的關係。
他把它們想象為互不相關的獨立存在,各自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