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是:盧梭把自然狀態和社會狀態完全對立起來,他否定拿自然來為社會組織和它所有的制度,特別是私有制,所作的一切辯護;而洛克的全部努力,則在於把私有制建立在自然法的基礎上。
盧梭自然也和孟德斯鳩相識,但是“論法的精神”對“論不平等”
這篇論文的影響並不很大。
而且盧梭所準備寫的“政治制度”
一書是以一般地論述法律為旨趣的,也就是說依
43
04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
照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西塞祿等人的方法論述公法的原理;它的研究物件和“論法的精神”完全不同。
“論法的精神”乃是論述實在法的著作。
“論不平等”
牽涉到整個的心理學,和感覺論者孔狄亞克的心理學很相近。盧梭是於1743年以後和孔狄亞克相結織的①。孔狄亞克的“論人類認識的起源”一書經過盧梭的幫助才得以出版(1746年)。
盧梭也讀過這位作者的“體系論”。
儘管盧梭寫“論不平等”時孔狄亞克的“感覺論”
(1755年)尚未發表,但盧梭一定知道這部準備已久的著作的論點。
自然,孔狄亞克對盧梭的影響究竟達到如何程度那是不可能知道的。我們只能證明他們的思想,在許多點上相同。總之,這個問題並不能使我們懷疑到“論不平等”一書的創造性,因為孔狄亞克只限於透過“個人”研究人的理性的發展,而“論不平等”
則是透過各種社會,作出理性的真正歷史。
不過,我們把盧梭的心理學的唯物觀點的根源指了出來,仍然是很有意義的。
盧梭早在1756年就開始起草一部題為“感覺主義倫理學”或“賢者的唯物主義”
②的著作了,這本書,無疑地是在他和百科全書派完全決裂的時候才停止寫作的。
既然據盧梭本人所說,當他起草本論文時,狄德羅曾對他提供過意見(參看本書第29頁)
,可見這篇論文也曾受到百科全書派的影響。但是在這兩位友人之間,很難劃分哪些思想是屬於哪一個人的。人類是在自然中經過了數百萬年的
①參看“懺悔錄”
,第7卷,第214頁。
②見“懺悔錄”
,第9卷,第249頁。
44
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14
過程發展起來的,這一基本概念是在“對自然的解釋”
(思想錄第五十八)
①裡指出來的。狄德羅指出:“在加尼巴爾人和黴屯督人裡,人好象野獸一樣處在荒野裡、森林裡②”
;狄德羅一定會使盧梭注意到情感在人類發展中的作用。但是在狄德羅和盧梭之間,有一個基本差別,人們可以從這一差別上看到後來兩人思想衝突的根苗。在狄德羅看來,人天然是一種社會性的生物。
在營社會生活以前,人已經實行群居了。
因此自然狀態和社會狀態並不是完全對立的。
但是在1755年,無論是狄德羅,還是盧梭,當然都沒有注意到他們之間思想上的對立可能產生的後果。格里姆在他的“文藝通訊”裡介紹“論不平等”時,對這篇論文還是十分頌揚的,那時格里姆恰恰表達了狄德羅的思想。
我們還應當說明:盧梭描寫自然狀態中的人,到底是受了誰的啟發。
盧梭所描寫的自然人並不是完全出於他的獨創。
在奴隸制度下,人們還保留著生活比較自由的那一時代的記憶。因此許多希臘和拉丁詩人曾以黃金時代為題材,歌頌過那一時代幸福而和平的生活③。盧梭至少是讀過拉丁詩人們的作品的。在這些詩人裡,我們應該特別提到戶克萊修(著有“物性論”
,V。
925—1135)
,他以極生動的筆調描繪了野蠻狀態中的人。
他述說野蠻人比文明人更健壯,總的來說,並
①見“狄德羅選集”
,人民古典叢書本,第2卷,第103頁。
②引自“普拉德神父護教論續篇”
,見“狄德羅選集”
,人民古典叢書本,第1卷,第107—108頁。
③十六、十七世紀中的許多詩人還採用過這種題材。
45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