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行動,他都儘可能事先徵求意見,然後再作決定。
毛澤東在開闢閩南新區所制定的方針,更幫助聶榮臻學到了很多寶貴的策略。其策略思想的基礎是從實際情況出發,不因佔領漳州衝昏頭腦,不因佔領漳州而背上包袱。佔領漳州以後,本來局面很大,可是毛澤東估計紅軍力量有限,不可能長期佔領。所以他確定在新區的工作方針是“公開宣傳,秘密組織”,在漳州,“只散發各物,而不建立政權,不分土地。”所有這些,都使聶榮臻受益匪淺。後來,他曾經回憶說:
“我對於毛澤東同志提出的一些政策主張是經過反覆比較和鑑別,才認為它是正確的。毛澤東同志能從實際情況出發、提出一套切實可行又能克敵制勝的政策主張,和王明等人從國外販來的,或從書本上抄來的大而空的政策主張,根本不可同日而語。我不是說毛澤東同志是‘聖人’,一點也不會出錯。
但是他那時很注意調查研究,傾聽各種不同的意見,總結實踐得來的經驗教訓,出了錯改正得也比較及時,不象他晚年那樣。比如根據地的肅反政策,許多地方一度犯了肅反擴大化的錯誤,是我黨我軍歷史上的一大悲劇。我們在上海時就有所發覺。對此,毛澤東同志也是發覺得比較早,提出反對搞逼供比較早的主要領導人。”《聶榮臻回憶錄》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聶榮臻在以後的作戰實踐中身體力行,不斷探索,活學活用,極大地豐富了毛澤東的軍事思想,他創立、鞏固和發展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光輝實踐,成為我黨我軍理論實踐寶庫中的一份珍貴財富。
2.2 知彼知己 百戰不殆
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古代軍事名著《孫子兵法》中曾言:
用兵打仗,是一種詭詐的行為,所以講究“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兵貴勝,不貴久”,在戰前必須周密分析敵對雙方的各種條件,研究決定作戰大計,而且必須從道(政治)、天(天時)、地(地利)、將(將帥)、法(法制)和“主孰有道,將孰有能”等主面認真地進行比較分析,探索敵我雙方的優劣長短,這樣,就可以預知戰爭的勝負,所謂“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孫子兵法》還指出,用兵的上策是以謀略勝敵,其次是透過外交手段取勝,再次是使用武力戰勝敵人,最下策也就是不得己而採取的辦法才是攻城,此外,該書還提出了“避實而擊虛”、“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我專為一,敵分為十”以達到“以十攻其一”,“以眾擊寡”,“因敵而制勝”、“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等戰略戰術原則,為歷來軍事家所讚賞。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曾經指出:“中國古代大軍事家孫武子書上‘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句話,是包括學習和使用兩個階段而說的,包括從認識客觀實際中的發展規律,並按照這些規律去決定自己行動克服當前敵人而說的;我們不要看輕這句話”。後來在《論持久戰》中,他又一次高度評價了孫子的戰爭法則,“戰爭不是神物,仍是世間的一種必然運動,因此,孫子的規律,‘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仍是科學的真理。”
在軍事思想和指揮藝術方面,聶榮臻與毛澤東有許多相似之處,無論戰鬥大小,他事先都要檢視地形,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敵人的陣地,研究敵我兵力分佈情況,對政治形勢瞭如指掌,他總是在掌握了虛實,權衡了利弊得失之後再作決斷,果斷而不失為武斷,穩妥而不延誤戰機,正如古人所說:
“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聶榮臻是一個做事果斷而又考慮周密的將領,即使在危難情況下,也臨危不懼,從容應變和決策,楊尚昆回憶說:“榮臻同志處險不驚、沉著冷靜的膽略和氣魄,在他戎馬倥傯的軍事生涯中始終是十分突出的。”《悼念聶榮臻同志》,這種從具體情況出發,處處做調查研究,具體問題個體對待的方法,也正是“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神髓所在。
1936年5月14日,紅一方面軍接毛澤東同志指示,在大相寺召開團以上幹部會議,動員西征到黃河以南陝某大道以北地區作戰,其目的在於一、擴大新根據地;二、擴大紅軍;
三、打擊馬鴻逵、馬鴻賓的封建勢力。西征開始,紅一軍團為左路軍,他們首先遇到的是駐在曲子鎮和慶陽一帶的馬鴻賓的一個師,和馬鴻逵第一○五騎兵旅的騎兵。一○五騎兵旅旅長冶成章,外號叫野騾子。此人性情暴躁,打仗強悍,欺壓百姓十分野蠻。當地人說他是“一對騾子,一對馬,一對老婆,一對娃”。6月1日,紅一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