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上長期廝殺的對手。聶榮臻正是從黃埔軍校的講臺上投身中國革命的激流,從而成為我黨我軍的一位文武兼備的高階將領的。這其中有機遇,也有聶榮臻本人的非凡組織領導才能和軍事指揮藝術在發揮作用。“三分機遇,七分才幹”,聶帥運籌帷幄、身經百戰,在機遇的背後又活動著怎樣的大智大勇呢?
2 百戰不殆之謎
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聶帥馳騁沙場,屢戰屢勝,威名遠揚。四渡赤水、兩佔遵義、反覆爭奪婁山關、強渡大渡河、大戰平型關、擊斃日軍“名將之花”阿部規秀在這一次次極具歷史意義的場面中,無不閃耀著他指揮若定的身影。人們想知道,這位常勝將軍百戰不殆的秘訣是什麼?
2.1 漳州大捷的啟示
1932年3月,由於形勢發展的需要,軍委命令,提升原四軍軍長林彪為第一軍團軍團長,聶榮臻為第一軍團政委,從此,聶帥開始了長期的野戰軍旅生活。他率領著一軍團,時而江西,時而福建,時而廣東,馬不停蹄,走遍了半個中國,打遍了半個中國。
4月11日,毛澤東主持一軍團師長、師政委以上幹部會議,佈置了攻打漳州市的計劃。16日,東路軍總部在毛澤東領導下,於馬山組織了敵情地形偵察,確定了我軍進攻部署。
原定17日即行進攻,但17、18日連降大雨,河水陡漲,視野迷朦,而且道路地形都不熟悉,所以推遲到19日拂曉同時發起攻擊。4月20日,我軍佔領漳州城,國民黨四十九師大部被殲,俘獲一千六百多人,張貞的主力基本被殲,其殘餘部分逃到閩粵交界的海濱城市紹安,長期未能恢復戰鬥力。
這次部隊進入漳州城,對部隊的入城紀律、政策觀念,是個很好的考驗。當時的漳州,是福建的第二大城市,華僑很多。紅軍部隊在漳州紀律好壞,執行政策怎樣,影響所及,決不僅限於漳州一地。4月21日,由毛澤東主持在漳州召開師級以上幹部會議,討論下一步工作,並且告誡部隊要嚴格執行入城紀律,不許拿非公用品,不許打破東西,維持革命秩序。毛澤東1930年親自指揮部隊打過江西吉安,規定過一些政策,有經驗,所以這次規定得更加完善,強調紅軍進入漳州後商店照常營業,對敵產沒收,仍打土豪,可是對一般工商業,紅軍只是透過商會向他們籌款。結果,部隊入城時紀律良好。
漳州戰役是聶榮臻帶領、指揮部隊首次攻入一座城市,經驗教訓很深刻,所以直到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每逢攻打一座城市,聶榮臻都要引用進漳州的例項,提醒部隊應如何遵守入城紀律和執行城市政策。
漳州戰役,也是聶榮臻第一次在毛澤東的直接領導下,帶兵打仗和做群眾工作,毛澤東的戰略戰術和考慮問題的方法,給了他較大的啟發。毛澤東在戰術指揮上有很多特點。第一,他很注意調查、研究。對敵情、地形以及民情風俗都是親自找人或到現場作調查。這次打漳州,認為漳州“易攻難守”,就是他調查得來的結果。他在調查的基礎上,又善於把握全域性,捕捉戰機,迅速定下決心。他還很注意分析、研究、判斷,摸敵人的規律,尋找敵人的弱點,迅速行動;3月打贛州,沒有打下來,吃了大苦頭,4月打漳州,打下來了,吃了一個甜頭。兩戰相隔一個多月。兩相比較,究其原因,贛州,是敵人的弱點,又有國民黨大部隊增援,再加上紅軍偵察警戒疏忽,所以吃了虧。開始在瑞金開會研究打不打贛州時,毛澤東就在會上指出:贛州是敵人必守的堅城,紅軍技術裝備差,很可能久攻不克,於我不利,反對打這這一仗,認為即使打,也只能採取圍城打援的戰術,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毛澤東歷來主張儘可能打野戰、打運動戰。當時,朱德也不贊成打贛州,中央區中央局和中央軍委的一些同志卻堅決主張打贛州。由於聶榮臻當時剛進根據地,對情況不瞭解,會上沒有發言。後來看了贛州地形,四面都比較開闊,水陸交通方便,我軍則屯兵于堅城之下,實為兵家所忌。贛州打了一個月零三天,未能攻下,在戰略指導思想和戰術上都給我軍留下了一次很大的教訓。漳州,是敵人的薄弱點,毛澤東就贊成打,並且親自指揮,取得了勝利。第二,毛澤東善於製造假情況,給敵人一些虛假的“示形”,以便調動敵人或麻痺敵人,出敵不意。這次打漳州,用毛澤東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做了許多“亂敵探耳目”的動作。第三,他很注意集中優勢兵力。這次打漳州,他建議把五軍團從江西調來,形成了“作戰拳頭”。第四,他很注意總結經驗教訓。在龍巖,在漳州,他都親自給幹部作總結。第五,他也很講民主,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