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4部分

險峻,往往一邊是峭壁,另一邊是山谷,既有大山壓頂之驚,又有一落千丈之險,時時讓人冒冷汗。

這種時刻,多美的山色也無心暇顧了。

二十多里的山路走了一個多小時,總算到達了目的地——馬坊村。這就是宋一坤出生的地方,也是宋寶英創辦小學的地方。

夏英傑不由自主地對這個地方產生了一種親近感。

馬坊村坐落在一面較為平坦的山坡上,四周又被群山峻嶺圍繞,村裡分散地居住著一百多戶人家,農家宅院屋頂多是茅草,土牆下面露著石基。農田的分佈十分散亂,形狀各異。這裡沒有電燈電線,使聽慣了機械噪音的城裡人會感到一種質樸的寧靜。

走近小學校,漸漸可以聽到孩子們的讀書聲了。學校建在村頭,五排石瓦房被四面土牆圍起,校門是木製的,門旁掛著一塊木板,上寫“馬坊村小學”。

這麼小的學校,這麼簡陋的設施,生活在都市裡的人們是無法想象的。夏英傑一踏上校園的土地就感到了一種沉重的震撼,一股敬意油然升直。儘管這些建築似乎不足以用“建築”一詞來形容,但它出自一個普通女性的肩頭,出現在這個貧窮到被人遺忘的山村裡,它所包含的愛心、勇氣和犧牲精神可想而知。從這個意義上說,即使用“偉大”一詞也決不過分。

夏英傑根據牌子所示走進校長辦公室,確切地說只是單人宿舍多了一張辦公桌。屋裡沒有人,只有桌上的教材、課本和角落裡的一些簡單生活用品。她從辦公室走到一間課堂,用眼神招呼一位正在給學生上課的年輕女教師。

女教師出來問:“你找誰?”

“我找宋寶英。”

“她正在上課。”女教師說,“請你在校長室等一會兒。’”

跟在夏英傑身旁的司機見狀便說,他去村裡的親戚家串門,順便看看能不能找點順路的生意,並約定下午五點來學校接她。

校長室裡沒有任何取暖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