拘苦為也。”
之後在8月27日的信中他又談到這個問題,並以楊昌濟的情況為例:“楊師東奔西走,走了十年,仍不過是能讀其書而已,其他究何所得?”
由於新民學會的積極倡導和組織,湖南青年參加留法勤工儉學的活動很快形成高潮。
第一批25人(近一半為學會會員)
,由毛澤東、蕭子升等率領,於1918年8月19日到了北京。在北京時,學會會員十多人,曾在北大文科大樓分別邀請蔡元培、陶孟和、胡適之座談,“談話形式為會友提出問題請其答覆,所談多學術及人生觀問題”。
後來準備去法國勤工儉學的各地青年共分為三個預備班,分別在保定、蠡縣和北京學習法文、數學等。毛澤東決心留在國內,作為學會的總後方負責人。
經過五四運動之後,學會會員發展到74人。
1919年末和1920年為赴法勤工儉學的高潮,新民學會會員共去了
①智侅、情瞀,都是嚴復譯斯賓塞《群學肄言》中的用語。
智絯Intelectual,此處指智力方面的拘束;情瞀Emotionl,此處指因感情引起的愚闇。可見黎錦熙推薦給毛澤東的這本書,蔡和森也是讀得很有興趣的。
108
201新民學會
蔡和森、蕭子升等18人。
1920年2月,毛澤東致學會會員陶毅信中說:“我們同志,應該散於世界各處去考察,天涯海角都要去人,不應該堆積在一處,最好是一個人或幾個人擔任去開闢一方面。各方面的‘陣’,都要開啟,各方面都應該〔有〕去打先鋒的人。”除羅章龍在北京大學讀書外,先後有會員到上海、南京、漢口就讀,有會員去日本留學,有張國基等七八個會員到新加坡、印尼等地教書。總計當時有40%的會員到國外留學或工作。
蔡和森在國內時即已傾心於列寧領導的俄國十月革命,是新民學會中第一個提出中國應仿效列寧的人。
1918年7月24日,他給毛澤東的信中說:“吾人之窮極目的,惟在沖決世界之層層網羅,造出自由之人格,自由之地位,自由之事功,加倍放大列寧之所為”。
他一到法國,就大量收集馬列主義的小冊子,邊學法文邊看書,“猛看猛譯”
,只用了3個月時間就“有了門徑”
,不到半年就“門路大開”。他將讀書所得和世界觀轉變的情況,及時寫信告知國內。毛澤東是一直贊成作“大規模的自由研究的”
,他認為學會的根本關鍵,在“結合成一個高尚純粹勇猛精進的同志團體”
;從而批評那種高談改造又不作深入研究的現象:“我覺得好多人講改造,卻只是空泛的一個目標,究竟要到那一步田地(即終極目的)
,用什麼方法達到?自己或同志從那一個地方下手?這些問題有詳細研究的卻很少。“
他主張經常開談話會,討論這些問題;多進行“共同的討論”
,反對以個人為中心的“混戰”。
毛澤東和在長沙的學會會員,參加和領導了五四運動時
109
新民學會301
的各種活動,實現了他們從事實際革命行動的多年渴望,之後,又都轉入驅張運動。直到1920年6月張敬堯敗走,外出的許多會員才又陸續回到長沙。因此,作為學會本身的活動曾停止了近一年。
1920年5月間,第二批去法國的會員蕭三等6人在上海集中。
5月8日,留在上海的會員共12人,由毛澤東主持,在半淞園開了一天會,作為送別,同時討論了會務。據毛澤東寫的《會務報告》所載,討論得以下主要結論:“學會態度:潛在切實,不務虛榮,不出風頭。潤之主張學會的本身不多做事,但以會友各個向各方面去創造各樣的事。學術研究:都覺會友少深切的研究,主張此後凡遇會友三人以上,即組織學術談話會,交換知識,養成好學的風氣。
新會友入會:都覺介紹新會員入會,此後務宜謹慎,否則不特於同人無益,即於新會友亦無益。議決介紹新會友宜有四條件:(一)純潔,(二)誠懇,(三)奮鬥,(四)服從真理。
入會手續如下:(一)舊會友五人介紹;(二)評議部審查認可;(三)公函通告全體會員,以昭審慎。會友態度:大概謂會友間宜有真意;宜懇切;宜互相規過;勿漠視會友之過失與苦痛而不顧;宜虛心容納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