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部分

1918年8月11日,毛澤東給羅寫了一封信,上面說道:“不如從事教育之有大益,性質長,此一也;可使研究與性相近之學,如文科等,二也;育才作會務之後盾,三也。”

羅學瓚後來參加勤工儉學留法預備班是學的教育,到法國後

105

新民學會99

曾從事華工教育工作。

關於培養人才,蔡和森覆信中,談到他們兩人的一些共同看法:“潤兄七月二十六日之信,已經收到。所論才、財、學三事,極合鄙意。學會之會員,須加以充足的物色與羅致,不當任其自然發展也。至於求才,其方亦自多端:1、遇;2、訪;3、造。遇中得人,一見傾心,此屬特別少數。

訪中得人,其數不定,自身之吸力大同化力大者,所得必多,反是不得不少。造之一層,尤為必要,尤較可靠。“這種”造“的想法,大概是毛澤東信中著重談到的。當時何叔衡、陳章甫等一批學會會員,都在長沙的楚怡、修業、周南女校等校教書,那時有些”小學生“的年齡比較大,程度比較高;中學和專科學校,則更有發展餘地。毛是一直注意長沙這個基本陣地的,因此他想把羅學瓚也留下來。

蔡的信中接著說:“造分兩號:一是造相遇相處之同輩,二是造幼齡之小學生。

前者如兄來京時,便當施行;後者則弟甚望同輩中多出幾個小學教員,萬勿以個人暫時之不經濟,忘卻遠大之舉。來書‘失此不為,後雖為之,我等之地位不同,勢不順而機不暢,效難比於此日矣。

‘弟深以為然。“

1921年,在長沙創辦自修大學(以及附設補習學校和初中班)之後,毛澤東的這種理想,才終於實現。

為了向外發展,當時學會中許多人都已離開或正準備離開長沙。

根據各種情況和條件,特別是湖南青年不滿現狀、思想激進的很多,毛澤東認為長沙是學會最重要的基地,尤其在培養人才方面,沒有其他地方可以代替。他很不同意學會

106

01新民學會

中的骨幹何叔衡、陳章甫等再到外面去,這樣,學會就可能浮游各處,而沒有後方了。後來他們都終於留下來,同毛一起在湖南活動。蔡和森是很贊成毛這種深謀遠慮的。他在覆信中引用毛信中的話說:“若其大意,則在‘吾輩總要如何秉了現在之志向,於現在立一可大可久的基礎,以為後來活動地步。

‘吾兄頗以去長沙為遺恨,弟則久思所以補救之方。“

他也不同意陳章甫再去日本,以為留在長沙的學會同志,應當“毅然決然就省中教席,以與鼎丞提挈會中大事,三四年後,必有可觀,為會中立其基礎。”他覺得他們如能“出以揮霍旁通之才,廣聯高小、中學、專門(學校)之學生,而且介紹京湘之常常通訊,實無異親炙也。”

正是由於有了這樣長期打算的以長沙為基地的組織準備,五四運動時期,在毛澤東和新民學會會員領導之下,長沙和湖南終於爆發了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並且最後獲得驅張運動的勝利。

關於求學的方法,毛澤東歷來不贊成從外國資產階級模仿來的那一套學校教育,而主張自由研究,自學為主。關於到外國留學,是否要進學校,他也有很多疑問。為“求得世界的學問”

,他當時主張採取大規模自由研究的方法。

一方面有計劃地派人去世界各重要地方,儘快吸取新的思想學說;另一方面,在國內組織一個類似後來實現了的自修大學這樣的團體,大家在一起作共同的研究。

(1918年7月間,在寫給蔡和森的另一封信中,曾提出這一想法。)蔡對此極表贊同。

7月24日的覆信說:“大規模之自由研究,最足動吾之心,慰吾之情,雖不詳說,差能瞭解。

兄之‘夢囈’,尤是弟之興經,

107

新民學會101

通我智絯,祛我情瞀,①其為狂喜,自不待言。前者對於大學之興味,全在製造友生;對於往法興味,全在團結工人。

自由研究社略分內容與外延,今兄於外延已略揭其端,遠矣大矣,只有巴黎一處,當加矣!“蔡也早就懷疑進資產階級學校讀書是否必要。信中表達了這樣不同凡俗的觀點(這種觀點自然同他的潤兄是一致的)

:“私竊以為不但本國學校無進之必要,即外國學校亦無進之必要;吾人只當走遍各洲,通其語文,讀其書報,察其情實而已足,無庸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