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7
毛澤東晚年“左”的錯誤思想初探113
積累起來的一個主要經驗和克敵制勝的法寶,是依靠政治覺悟、思想教育,引發高昂的革命熱情、不怕犧牲的奮鬥精神,動員廣大群眾的力量,就可以克服一切困難。江西如此,長征如此,延安如此,從而贏得了革命戰爭的勝利。這種政治力量、精神力量被認為是無堅不摧、無敵不克的(林彪手搖紅寶書,稱為精神原子彈)。這種思維習慣化成理論認識,當然也可以運用到社會主義建設上來。
1949年以後,在中國大地上,帝國主義、封建地主已經不存在了。可是,深厚的封建主義思想及其土壤實際上還存在,並沒有隨著土改完成而消失,毛澤東卻簡單地認為,中國人民內外敵人只剩下資產階級及其意識形態,將一切他認為同社會主義相抗衡的不利的因素,都歸入這個範疇。因此,50年代以來,一直批判資產階級思想,批判資本主義道路。脫離歷史與時代的具體情況,把勞動與剝削、集體與個人、公與私、善與惡、美與醜等等的對立,統統納入兩個階級、兩條道路的鬥爭,“打上階級烙印”。這樣一來,百家爭鳴實際上不過是兩家爭鳴。而且總是認為,群眾中蘊藏著一種極大的社會主義積極性,似乎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不是經濟,不是生產力,而是政治,是大公無私,是一心為革命。認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鬥私批修”所產生的道德力量,可以轉化為物質力量。政治思想工作的主要作用在調動人的積極性,是服務、促進各項工作的,因而也是無所不在的,不可或缺的。可是,片面誇大政治思想的作用,甚至無限誇大,就必然走向唯心主義。
比起發展生產力來,毛澤東對改變生產關係有更大的興趣。他說:“我注意得較多的是制度方面的問題,生產關係方面的問
318
213毛澤東晚年“左”的錯誤思想初探
題。至於生產力方面,我的知識很少。“
①從這種基本傾向出發,他總是片面強調政治的作用,認為“政治工作是一切經濟工作的生命線”。他經常引用列寧的這段話:“政治同經濟相比不能不佔首位。不肯定這一點,就忘記了馬克思主義的最起碼的常識。”他認為,不搞上層建築的革命,就不可能鞏固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和發展社會主義的生產力。他號召用革命統帥生產,促進生產,帶動生產。他還肯定了林彪提出的“人的因素第一,政治工作第一,思想工作第一,活的思想第一”的說法;1966年初,在全軍政工會議檔案中全面貫徹林彪“突出政治”的整套意見:“搞政治工作,搞革命化,走突出政治的道路,我們的社會就會發展,就會前進。不搞政治工作,不搞革命化,不走突出政治的道路,我們的社會就會停滯,就會倒退,就有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搞不搞突出政治,搞不搞革命化,就是搞不搞階級鬥爭的問題,就是堅持革命還是不堅持革命的問題,就是關係到我們社會前進還是倒退的問題。”
中央隨即發出這個檔案,說這段話反映了毛澤東的主張。在“文化大革命”中,“衛星上天,紅旗落地”
;“不為錯誤路線生產”
;“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
,等等荒謬口號,他都讚許過。他把重視生產力發展的主張視為“唯生產力論”加以批判;把包產到戶、集市貿易、個體副業、長途販運等等,統統當作資本主義加以打擊;經濟利益、物質力量、經濟規律,乃至企業管理的規章制度、獎金制度等作用,被一再貶斥,完全不重視用經濟手
①見《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
,第829頁。
319
毛澤東晚年“左”的錯誤思想初探313
段去處理各種人民內部的矛盾。
如此過分誇大政治對經濟、神精對物質、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生產關係對生產力的反作用,這樣用精神轉化物質,用政治代替經濟,用革命貶低科學,用形而上學偷換辯證法,自然不可避免地要犯唯意志論的錯誤。唯意志論是主觀唯心主義,認為客觀規律是可以用人的意志來創造的,而不認為主觀能動性是對客觀規律、客觀可能性的認識,是受客觀條件限制和被客觀環境決定的。
2。
關於矛盾的鬥爭性和同一性、平衡和不平衡、破與立、亂與治等之間的關係問題。毛澤東的哲學思想尤其它的核心——“兩論”即《矛盾論》、《實踐論》,這是須作專門研究的學術問題;這裡只是就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