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中造成重大影響的這幾個觀點,作些粗淺論述。
毛澤東歷來強調“鬥爭哲學”。早年就留下名言:“與天奮鬥其樂無窮,與地奮鬥其樂無窮,與人奮鬥其樂無窮。”
“動”與“鬥”
,是毛早年哲學思想的一個核心觀念,既是宇宙觀,也是人生觀。終其一生,好動喜鬥,尤其實踐了自己“與人鬥其樂無窮”的諾言。他直言不諱:差異就是矛盾,矛盾無所不在。這可說是其鬥爭哲學的核心。他認為世界無處不存在矛盾、對立,沒有對立的情況是不存在的,辦任何事情都要經過鬥爭,去克服其中的矛盾。這樣把矛盾等同於對立,對立又等同於鬥爭,從而導致一種從理論到實踐的鬥爭哲學。他認為哲學概念中“綜合”一詞,就是“不是你吃掉我,就是我吃掉你。”
認為世界事物無不存在變化、存在鬥爭,只有靠鬥爭才能最後解決問題。
這樣把鬥爭性絕對化之後,就完全忽視和排斥了同一性,以致最後實際否認同一性,只有
320
413毛澤東晚年“左”的錯誤思想初探
鬥爭性了。毛晚年常講,“共產黨的哲學就是鬥爭哲學”
;“各種突變、飛躍都是一種革命,都要透過鬥爭”
;“階級鬥爭,一抓就靈”
;“不鬥則修,不鬥則垮”
;80高齡仍在說:“鬥則進,不鬥則退”
;“八億人口,不鬥行麼?”。他根據自己多年的經驗(這也是產生於中國——封建主義歷史悠久的農民大國的獨特經驗)
,為實踐鬥爭,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莫過於發動群眾搞政治運動。只要調動了群眾的積極性,人多勢眾,力量大,見效快,高山低頭,河水讓路,無堅不摧,無攻不克。而且認為政治運動是使人淨化,達到滅個人(小我)
、重集體(大我)的最好途徑。從而搞鬥私批修,人人過關,洗腦筋,換思想,受教育。這也貫徹了他的實踐哲學理論:唯有實踐出真知。從除四害到反右派,從“大躍進”到“文化大革命”
,無不透過搞群眾運動和政治運動來實行。
所選擇的這種最佳方式,從理論到實踐,他認為這是中國革命與建設的一大獨創,既順乎國情,也符合馬克思主義。明乎此,也就可以理解,開國以後,為什麼運動一個一個接連不斷。在對“無衝突論”等進行批判時,往往把矛盾的鬥爭性絕對化了。
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這篇理論著作中,作者並沒有論述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究竟何在。如果說以人民內部矛盾為主,則應當是非對抗性的,以同一性為主。
人類社會發展與中國革命發展的實踐都告訴我們,不論何種社會、何種年代,鬥爭性與同一性總是共存的,不過隨實際情況主次輕重不同而已。固然,所有的統一體內部都包含著鬥爭,沒有毫無鬥爭性的同一性;可是從邏輯的先後來說,卻是同一性先於鬥爭性,如果不具有同一性,也就不會有鬥爭
321
毛澤東晚年“左”的錯誤思想初探513
性了。我們在同內外不同政治主張打交道時,不是還常說“求同存異”嗎。在鬥爭哲學的統治下,我們的哲學教科書幾乎看不到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重要範疇:“多樣的統一”了。
平衡與不平衡是對立的統一,二者互不可分。平衡反映一種事物在一定時期、一定條件下質的穩定性,否認相對靜止和相對平衡,事物就不能存在和發展。生命運動,天體運動,無不如此,都必須保持平衡,都是平衡中的不斷運動。
社會經濟活動也是如此。不同地區、部門、企業、企業內部之間,都互為條件相互制約,任何一個部分都不能同其他部分脫離和獨立發展,都必須平衡地發展。馬克思把經濟發展中的平衡稱之為“經常趨勢”
、甚至“自然規律”。國民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是平衡,不是不平衡,必須力求經常達到平衡,否則經濟活動就會不正常乃至遭到破壞。對待平衡與不平衡矛盾,毛澤東認為,“不平衡是普遍的客觀規律。從不平衡到平衡,又從平衡到不平衡,迴圈不已,永遠如此,但是每一迴圈都進到高的一級。不平衡是經常的,絕對的;平衡是暫時的,相對的。”
①把“不平衡是絕對的”這一哲學概念絕對化,以此來說明國民經濟的發展應當是不平衡的,這是對辯證法的一種曲解。經濟活動的規律總是從不平衡到相對平衡的迴圈發展。由於種種原因,如新技術、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