蟶劍�渲蟹郊馱普飧鋈宋鎘稍�吹難直景玻�奈��餮莨�兜氐勒健返鬧熗�愕H巍�
1965年11月,長春電影製片廠開拍了根據河北省話劇院在“華北區話劇歌劇觀摩演出大會”上引起很大反響的話劇改編而成的《戰洪圖》,這部故事片反映的是1963年夏天海河流域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河北人民在黨的領導和全國人民的支援下,以氣吞山河的革命氣勢戰勝這場特大洪水。這一由來源於真實故事的抗洪題材的大型話劇《風雨同舟》改編而來的電影《戰洪圖》,編劇魯速、袁乃晨,導演蘇里,主要演員丁震洪由魯速扮演,劉大勇由村裡扮演,李志根由蔡松齡扮演,繡華由孫國露扮演,王茂由孫樹林扮演。都是河北省話劇院演出話劇的“原汁原味”。影片在完成送審的時候,正碰上“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運動在全國全面爆發的“節骨眼”上,影片沒有得到公映,便被鎖進了片庫。直到六年之後的1972年10月,《戰洪圖》又被“意外”重新提起,因原片被指責“缺少階級鬥爭”的主線,並指令進行重拍。1974年年初,由原班人馬重新拍攝的《戰洪圖》,卻仍然遭到了江青之流的強烈不滿和徹底否定,而再次遭到“封殺”。後在周總理的親切關愛下,1974年春節該片才得以公映。在當時藝術荒蕪的年代,許多觀眾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並不知曉這部《戰洪圖》也是一部重新拍攝的影片,因為它的老版從來沒有公開露過面。
烙上時代印記的《年青的一代》,誕生於“文革”爆發前的1965年,影片主要透過由上海到邊遠地區從事地質工作的幾個青年人對待生活和事業不同的態度,引發出該怎樣去教育青年一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為社會主義事業爭做貢獻的主題。編劇陳耘、趙明,導演趙明,主要演員由楊在葆、達式常、曹雷、朱曼芳、溫錫瑩、趙抒音、沙莉擔任。在相隔十年之後的1976年,同樣為了適應當時的政治氣候,上影廠又將此片進行了重拍,編劇陳耘、石方禹、導演凌之浩、張惠均,原片的導演趙明成了藝術顧問,主要演員有畢鑑昌、達式常、李秀明、洪融、李炎、肖弛、張瑞芳等。其中達式常飾演的林育生一角,是繼方化、陳述、李仁堂、魯速之後的兩次扮演同一影片同一角色、同一主演的第5人。
這裡值得註明的是,雖然取材相同,但是,芭蕾舞劇《沂蒙頌》(1974年拍攝)與現代京劇《紅雲崗》(1976年拍攝),由於片種不同,不能稱為“重拍片”,這正如著名的“八個樣板戲”、“六京兩舞”中,有許多在“文革”前17年都已有故事片、相同的或其他的劇種,但依此改編成的京劇、芭蕾舞劇,由於片種不同,也不能稱為“重拍片”一樣。比如京劇《紅燈記》改編自故事影片《自有後來人》,京劇《沙家浜》來源於滬劇《蘆蕩火種》,京劇《智取威虎山》取自於電影《林海雪原》,芭蕾舞劇和京劇《紅色娘子軍》、還有芭蕾舞劇《白毛女》均改編自同名的故事影片,京劇《海港》由京劇《海港的早晨》演變而來,京劇《龍江頌》、《杜鵑山》都是從同名話劇移植而來,芭蕾舞劇《沂蒙頌》也是從話劇《紅嫂》中脫胎而出。此外,芭蕾舞劇《草原兒女》則來源於動畫片《草原英雄小姐妹》,京劇《奇襲白虎團》有故事片《奇襲》中的某一情節的影子,京劇《平原作戰》是綜合了諸如故事影片《平原游擊隊》等許多抗日題材的老電影的“主幹”,京劇《磐石灣》則是與話劇《南海長城》的故事框架一脈相承
縱觀以上7部重拍影片,可以系統地總結出如下突出特點:
其一:原片拍攝年代較早(50年代初中期3部,50年代末期1部,60年代中期3部),重拍新版則較為集中(1974年到1976年),而且是黑白片改為彩色片(《萬水千山》除外);
其二:原片重拍新版均為同一廠攝製出品(《南征北戰》除外);一部分影片又由同片的同一導演擔任(《南征北戰》、《萬水千山》、《年青的一代》除外),其中又由某一演員在同一影片中再度扮演了某個同一角色(《南征北戰》、《萬水千山》除外);
其三:鑑於“先入為主”的主觀因素,以上7部重拍片除片種(黑白改彩色)之外,再加上在荒誕年代強制推行的“三突出”、“高大全”的模式,嚴重地破壞了正常的藝術創作規律,故從各方面均未超過老片(《青松嶺》除外)。
總之,重複拍片弊大於利,歷史的教訓不能忘卻。在荒誕年代中出現的荒誕產物,結果無疑包裹著明顯的、符合當時某種政治需求的創作傾向,經不起時間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