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傳奇色彩的故事情節,再加上“舊社會把人逼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鮮明主題,立刻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引起強烈的反響。在每一場演出中都有當地的農民,扶老攜幼集體出動,一遍又一遍地觀看,一次又一次地放聲痛哭,有時甚至臺下的哭聲一片,壓住了臺上的演戲對白,使演出不得不中止片刻的事時有發生。
所以,在這部歌劇創作演出的當年即1945年,也正值中國共產黨第七次代表大會閉幕之際,《白毛女》劇組給黨代會的領導和與會代表再一次充滿階級感情地獻演了這出已經造成轟動效應的劇目。當時賀敬之在臺上忙前忙後,不亦樂乎。當他在演出過程中義務充當拉幕時,透過幕布的間隙,親眼見到坐在前排的毛主席在聽到演員唱到“太陽底下把冤伸”的時候,正在下意識地用胳膊袖子擦去眼眶中流出來的熱淚。領袖動情,萬眾動情,演出再一次取得成功,並且在一片震天動地的掌聲中,受到了毛澤東等中央領導的親切接見。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等中央領導觀看這場戲之後,在隨後一次開會研究其他事宜時,又專門涉及到《白毛女》,集體提出三條意見並派人及時傳達給劇組:“第一,這個戲是非常適合時宜的;第二,黃世仁應該槍斃;第三,藝術上是成功的。”
對《白毛女》由衷喜愛的還有在看戲時情不自禁地大聲叫好的陳賡和陳錫聯兩位大將軍,他們堅決要求劇組到前線演出,他們拿走了劇本還讓部隊裡愛好文藝計程車兵自己演出。其中著名演員陳強扮演的惡霸地主黃世仁,由於表演逼真,差點成為憤怒的戰士的“槍下之鬼”的軼事,早已成為多年來在民間廣為流傳的美談。
《白毛女》迅速風靡了整個解放區,同時也激勵了成千上萬的受苦人毅然拿起了槍桿子。許多解放了的地區也正是按照和依據劇情的結尾作了槍斃黃世仁的處理,來做出政策規定,對當地被打倒的地主毫不手軟,絕不留情。
歌劇《白毛女》的創作成功,正是毛澤東“講話精神”的最佳藝術體現,也是毛澤東本人所需要的藝術效果。它既是毛澤東文藝思想的一個完美的體現與實踐,又充分證明了革命的文藝為無產階級和工農兵服務的道路是完全正確的。隨後,解放區在貫徹“5·23講話精神”和歌劇《白毛女》轟動效應中,又陸續湧出了《血淚仇》、《赤葉河》、《劉胡蘭》、《小二黑結婚》等一批優秀的新歌劇,中國歌劇由此以《白毛女》為開端,出現了第一次空前的高潮。其中那一首首“數九寒天下大雪”、“清粼粼的水來藍格盈盈的天”與《白毛女》中的許多歌劇唱段,一直傳唱不衰。正是《白毛女》的歌劇開山之作,其巨大而持久的生命力,一直影響到1949年10月全國奪取政權之後,又一批著名的紅色新歌劇,如《紅霞》、《紅鷹》、《柯山紅日》、《五朵紅雲》、《紅珊瑚》、《春雷》、《洪湖赤衛隊》、《江姐》等的誕生,直到由《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的雛形、大型音樂歌舞史詩《東方紅》的輝煌以及《旭日東昇》、《東風萬里》的餘音,中國極富民族特色的紅色新歌劇一直在延續,在發展,從而在藝術領域中形成一道雲蒸霞蔚、蔚為大觀的風景線。
多少年瞬息萬變的風塵歲月過去,唯有不變的是當初只有21歲的賀敬之聯手創作出來的《白毛女》,已經成為中國歌劇首演不衰的典範之作。因為賀敬之的一生,都堅定不移地信奉和不斷努力地實踐著自己的人生座右銘——“心與時代合拍跳,詩為人民吐心聲”。同樣,歌劇《白毛女》的創作成功,從而也使得許多人記住了在革命搖籃里長大的著名歌劇演員王昆,是扮演喜兒的第一人。與王昆同時期出演喜兒的還有另一女演員林白,只是因她身體狀況的原因,這個喜兒卻鮮為人知。
歌劇《白毛女》的風靡一時,使得在建國時最早成立的東北電影製片廠,在1950年年底決定將之改編拍攝成故事影片《白毛女》,以趁熱打鐵在全國造成更大的聲勢和普及性典型教育。同在延安“魯藝”工作的張水華、王濱、楊潤身三人,根據賀敬之、丁毅的同名歌劇,再重新改編“回爐”,以求更加符合電影藝術的表現手法。
故事影片保留了歌劇中的主要唱段和故事情節的脈絡發展,並加重了喜兒和大春淳樸的戀情,以引起廣大觀眾情感的共鳴。由王濱和張水華聯合導演。同樣是來自於延安魯藝的著名藝術家王濱,1938年就奔赴革命聖地延安,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後擔任延安總政治部宣傳隊副隊長。第二年就擔任魯迅藝術學院實驗劇團副團長,參與導演了話劇《日出》、《帶槍的人》、歌劇《白毛女》。自1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