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部分

年起在東北電影製片廠擔任專職電影導演。早在1930年就已從影,編寫過《母親》、《重歸》等電影文學劇本並拍成電影,1949年導演了新中國第一部故事影片《橋》的王濱,以傑出電影導演的獨特眼光,慧眼識珠地挑選到當時在華北軍區政治部文工團當演員的田華,來主演電影中的喜兒。

可是,作為新人出現的田華,並沒有得到劇組主創人員的首肯,因為相貌樸實的田華,並不具備一個電影演員上鏡頭的臉。所以劇組許多人態度堅決地主張仍由王昆扮演喜兒,有人還提出質疑說為什麼整個劇組非要改換女主角。但王濱認為,儘管王昆扮演喜兒條件非常好,舞臺表演經驗又日漸成熟,拍攝電影自然是同其他人一樣,順理成章地各就各位,但這部電影並非舞臺歌劇的紀錄片,它要符合“來源於生活,高出於生活”的電影表現要求,多年來舞臺表演的固有模式,是王昆一時難以適應電影生活加藝術化表演的致命硬傷,所以,同名的故事片電影,非常需要一個適合角色的全新面孔,以完全打破歌劇的侷限性和完全區別於歌劇的固有表演格局,透過非常生活化、真實性和藝術感染力的故事片片種和型別,去打動和征服全國乃至國外的成千上萬的廣大觀眾,透過電影自然讓廣大觀眾融入劇情,最終達到感召觀眾的目的和效果。王濱力排眾議,他從田華天真無邪的眼神之中,看出了一個未來之星的可以挖掘的內在潛質。王濱調動資深攝影師吳蔚雲,再讓他帶上新徒弟錢江,從攝影指導到具體拍攝,再加上王濱和張水華對田華的耐心指導,循循善誘,頗具表演才能的田華心領神會,漸入佳境。

原名劉天花的田華,1928年的夏天出生於河北唐縣一個貧農家庭,生不逢時的田華,正趕上村子裡鬧天花,田華的父母聽人說,如果趕緊給出世的孩子取個名字叫“天花”,那就可以避免傳染,還可以避邪去病,逢凶化吉,田華的原名即由此而來。在殘酷戰爭歲月裡成長起來的田華,1940年,她年僅11歲,就參加了晉察冀軍區政治部抗敵劇社兒童演劇隊,從此便開始了長達60餘年的演藝生涯,原名“劉天花”就此被藝名“田華”所替代。

經過自身艱苦的努力和潛在的表演才能,已經演戲10年、黨齡6年的田華,在她22歲初上銀幕時,就成功地塑造出了一個純真、勤勞、剛毅、為理想不屈不撓進行堅決鬥爭的中國農村勞動婦女的形象。影片上映後,名不見經傳的田華的出色表演,博得了國內外廣大觀眾的熱烈讚揚和一致喝彩。田華也由此一炮走紅,影片《白毛女》不但在1951年第六屆的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上,榮獲了“特別榮譽獎”,而且在1957年該片又獲得文化部授予的1949—1955年優秀影片一等獎。

故事片《白毛女》秉承了已經取得成功的歌劇題材精髓,併發揚光大了電影表演嶄新的藝術形式,同樣博得了廣大觀眾的深情注目和由衷喜愛。參加演出的主要演員如飾演王大春的李百萬、飾演楊白勞的張守維、飾演王大嬸的胡朋、飾演黃世仁的陳強,還有參加演出的其他配角,基本上是當年延安“魯藝”的“原班人馬”。此片在20世紀70年代末文藝復甦之後重新復映時,由於當時形勢的需要,原版本的喜兒遭到黃世仁凌辱之後,逃到深山裡,出於對黃世仁的仇恨,在山洞裡將自己生下的孩子——酷似黃世仁的嬰兒,狠心掐死之後埋在亂石堆裡的一個情節,給從原版中刪剪。

田華在主演這部《白毛女》之後,又回到了原單位的華北軍區文工團。在1955年參加了中央戲劇學院舉辦的表演幹部訓練班學習,並在畢業之後,分配到瀋陽軍區抗敵話劇團繼續當演員,接著相繼主演了《花好月圓》、《黨的女兒》、《風暴》、《江山多嬌》等影片,尤其是在根據王願堅小說《黨費》改編的《黨的女兒》中,田華出色地塑造出了優秀女共產黨員田玉梅的光輝形象,成為她繼《白毛女》中的喜兒之後,又一個光彩照人的銀幕代表作。田華於1959年正式調入八一電影製片廠,1962年獲得文化部評選出來的新中國“22大明星”之一的特殊榮譽。後又在八一廠主演和參演了《江山多嬌》、《奪印》、《碧海丹心》、《白求恩大夫》和《秘密圖紙》等著名影片。

在田華的家中,有一段多年來被田華奉為自己演藝生涯中努力去探索表演技巧的座右銘,那就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莊子所說的“何為真,客曰:真者精誠之致也。不精不誠不動人,故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強樂者雖笑不和。在內者神動於外是所以貴真也。”田華質樸、自然的表演風格,由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