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至德之世。在人類的早期,還沒有出現聖人,也沒有出現強盜。那時候,人們的行為就象童子游玩一樣無所欲求,而不象當今時代的人營營碌碌。他們的眼光專一而精純,不象當今時代的人那樣狡猾。那時候,山間沒有道路,水上沒有舟橋,村莊之間雞犬相聞而不相往來。人與各種動物和睦相處,互不侵犯,因此,拖住老虎的尾巴游玩,老虎並不傷人,爬上樹去看一看喜鵲的窩巢,喜鵲也不害怕。那時候,沒有君主與民眾之分,沒有君子小人之分,誰也不欺侮誰,誰也不壓迫誰。人們的本性是純樸的、無慾的,因此是十分高尚的。”
聽了這一席話,莊周一躍而起,將琴擱置一旁,抓住漁父的手,激動地說道:
“先生,幾年以來,我一直在懷疑聖人所傳的仁義道德,但是,總被人們認為是狂妄無知。我今天可算找到知音了!你說的這些話與我想的不謀而合。您又告訴我至德之世,這與我所向往的天下也合若符契。先生,您可是真正的聖人啊!”
漁父說:“我的這種思想,被當今天下的人們認為是迂腐無用。我已經整整三十年沒有向人們說過這些了。今天,我聽見了你的歌聲,在無意中找到了一位少年知音。你不要稱我先生,我們做一對忘年之交吧。”
與老漁父的結識,是莊周青年時代的一件大事,從此以後,莊周對那所本來就不感興趣的學校更加厭惡了。但是,在老母的督促下,他不得不到學校去虛應差事,一有機會,他就跑到叢林中漁父那簡陋的茅屋中聊天。一老一少,促膝而談,其樂無窮。莊周從漁父那兒學到了儒家經典以外的許多歷史知識、自然知識。他知道了自古以來相傳的賢人君子實際上都是不仁不義的人,他知道了真正實行仁義的忠臣良民卻不得好死。他學會了釣魚,學會了游泳。他更加熱愛大自然而討厭這個骯髒的人間。
這天,在學校裡,莊周面對章老先生布置的功課昏昏欲睡。他腦子裡一直轉著兩個形象:孔子與盜蹠。孔子一生都在為恢復禮樂而奔波,周遊列國,不被見用。只是死後才受到執政者的尊重。盜蹠,這位相傳的大盜,迫於生計而聚眾搶劫,被處以死刑,似乎沒有一點仁義可言。可是,在世人心目中,孔子是聖人,盜蹠是公害。莊周總覺得盜蹠是值得同情的,而孔子卻奴顏卑膝,不值得同情。在某種程度上,盜蹠的行為比孔子的學說更符合人之本性。突然,莊周想:我為什麼不做一篇文章,假託盜蹠之口,將這位虛仁假義的孔聖人痛罵一番呢?
文章寫好之後,莊周讓惠施看,惠施看完後說:“太偏激了,不敢苟同。”於是莊周來找漁父。漁父一看,原來莊周寫道:
孔子與柳下季是好朋友,而柳下季的弟弟名叫盜蹠。
盜蹠率領著九千徒卒,橫行天下,侵暴諸侯。他們攻破大戶人家的府庫,搶走財物,趕走牛馬,帶走奴婢。盜蹠一味地搶奪錢財,一點也不顧及父母兄弟,甚至不祭祖先,將仁義禮智丟在腦後。一聽說盜蹠的隊伍過來,大國趕緊關上城門,派兵把守,小國告急於鄰邦,請求保護,人們都很害怕他。
於是,孔子對柳下季說:“為人父者,必能教育其子,為人兄者,必能教育其弟,養不教,父兄之過啊!如果父兄無法教育子弟,還談什麼父子兄弟之義呢?柳下季先生,你是當今天下有名望的仁義之士,而你的弟弟卻當了強盜,成為天下的公害。你無法教育自己的弟弟,我真替你羞恥。看在朋友的份上,我替你跑一趟,憑著我的三寸不爛之舌,管保他回心轉意。”
柳下季說:“你雖然說為父兄者必能教育其子弟,但是如果子弟硬是不聽父兄的教育,又有什麼辦法呢?先生雖然辯才無礙,恐怕也無可奈何。況且蹠這樣的人,他的心態就象湧泉之必出,飄風之必動,難以壓制。他身強力壯,善於打仗,口若懸河,善於辯論。順其心則喜,逆其心則怒。他不高興就會出言傷人,你還是別去了吧!”
孔子不聽柳下季的勸告,讓長於德性的弟子顏回駕車,讓長於言辯的弟子子貢陪同,去遊說盜蹠。
孔子來到太山之北的盜蹠的軍營,看見盜蹠的徒卒們正在用人肝當中午飯吃。孔子下車對負責傳達計程車兵說:“我是魯國的孔丘,久聞蹠將軍有很高的品德,特來拜見。”
傳達兵將原話告訴了盜蹠,盜蹠聽了大怒,雙目圓睜,猶如明星,毛髮豎立,頂起頭冠,說:“這不就是那巧言令色,欺世盜名的魯國人孔丘嗎?告訴他:你作言造語,虛構出周文王周武王這樣所謂的賢君來欺騙世人。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搖唇鼓舌,擅生是非,多辭謬說,周遊列國,迷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