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能知曉,眼前這個曾造成無數人生離死別悲劇的海峽——臺灣海峽,曾經山巒起伏,臺灣與大陸本同為一塊陸地。

其實臺灣與祖國大陸離得很近,很近。那位於我國福建省與臺灣省之間的臺灣海峽,是我國最大的海峽。它北起福建省閩江口和臺灣省富貴角,南界福建省宮口港和臺灣省鵝鑾鼻,呈東北西南走向。南北長380公里,東西平均寬190公里,最窄處的福建平潭島與臺灣的新竹市,相距僅130公里。每當風和日麗,登上福州鼓山大頂峰,極目遠眺,隱約可見高聳在臺灣北部基隆附近的雞籠山;在狂風惡浪的天氣中,暴風甚至可把對岸居民駕駛的獨木舟吹到大陸岸邊來。

臺灣原來與祖國大陸是連成一片的,經過地殼運動、海陸變遷,形成了臺灣海峽,臺灣才與大陸分離。

據考古證實,臺灣島上原住民的祖先,來自中國大陸。第一批從中國大陸遷到臺灣的移民距今5萬年前,現代的高山族也是距今6500年前從大陸遷去的,他們源自大陸西南苗瑤民族同一的古民族“越族”,曾建立“裸國”。大陸先民和臺灣島的聯絡始終沒有中斷。古籍《尚書·禹貢》篇所記載的“島夷”即指臺灣。殷商時代稱臺灣為“岱輿”、“員嶠”;先秦時代稱臺灣為“瀛洲”。漢代稱臺灣為“東”;唐、宋、元諸代稱其為“琉求”或“琉球”。自秦始皇起,歷來將臺灣與東北、西北、西南一起列入邊疆之列。據《三國志》記載,黃龍二年即230年,吳將軍衛溫、諸葛直率將士萬人登臨臺灣降伏“裸國”。公元650年,隋朝人朱寬發現臺灣這一“似有煙霧之氣,不知幾千裡”的海島,開始有漢人移住臺灣,不久發生了隋煬帝的水師掠臺的事件。

臺灣在元代以前基本是自治,朝廷不時地前往“體恤”。但從元代開始,臺灣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元朝的趙孟在《吳禮部奉詣澎湖》詩中寫道:“為國建長策,此行非偶然;止戈方為武,入海不求仙。朱黻為朗日,金符出使年;早歸承盛渥,影象畫凌煙。”這首詩,將奉命澎湖公幹視為建功業、得帝寵的機會,從側面說明了元中央政府對臺灣是何等的重視。元至元二十九年即1292年,中央政府在澎湖島設立巡檢司管轄澎湖與臺灣等島嶼,隸屬於泉州同安縣。這是我國設立專門政權機構管理臺灣的開始。而臺灣之稱為“臺灣”,那是明朝後期的事情了。

美麗島——福爾摩薩

以歐洲為中心的西方近代史學家對發生在15世紀至18世紀時的歐洲航海家們所進行的一系列航海探險活動通稱“地理大發現”。這些地理大發現始於1492年的義大利人哥倫布橫渡大西洋,航抵美洲的“發現新大陸”的探險航海,止於1768—1778年間的英國航海家詹姆斯·庫克的三次太平洋航海探險活動。這一系列的航海探險活動使人類最終清楚瞭解了自己居住的地球是個什麼模樣,探險家們的航跡幾乎遍佈了地球上所有海水達到的地方。因為這些發現是透過航海而獲得的,所以“地理大發現”又稱“大航海時代”。由於新航路開闢伴隨著殖民掠奪,西方殖民者從殖民地的掠奪完成了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由歐洲封建君主倡導並資助的“航海大發現”的結果,導致歐洲封建社會的崩潰,迎來了資本主義時代的曙光,但也正是“地理大發現”,導致了後來長達數百年的瓜分世界,強取豪奪的連續不斷的戰爭。

16世紀西方海上強國葡萄牙已開始拓民東方。1540年,也就是明嘉靖十九年,從澳門駛往日本的葡萄牙商船在波浪滔天的海洋裡,斷了淡水和糧食,在筋疲力盡的焦灼情況中,驀然透過薄霧瞥見西太平洋上一個載現載沉的綠色島嶼,他們當時還不知道這就是中國的領土臺灣,以為在西太平洋上發現了新的陸地,頓時感到驚訝不已。他們登島之後,見島上河水奔流,山林茂密,紅波綠浪,幽谷雲崖,如幻似霧。望著這番美景,冒險家們不由忘情地歡呼起來,讚美道:“福爾摩薩!福爾摩薩!”此語譯為中文就是“哇,多美麗的島呀!多美麗的島呀!”自此,美麗島——“福爾摩薩”一詞便被載入西方史冊,在國際間廣為流傳。也正是從這個時候起,環繞著我們美麗寶島的就不僅僅是純潔的浪花,還有外國海盜們的骯髒野心。“福爾摩薩”這個葡萄牙語中單純的詞彙,也像非洲的“象牙海岸”、“奴隸海岸”一樣,成了被奴役、掠奪、侵略的象徵。外國的海盜們從此開始把魔爪伸向了中國的寶島臺灣。

其實在西方殖民勢力還沒有覬覦臺灣之前,與臺灣隔著大海的日本就已妄想擴疆臺灣了。

豐臣秀吉這位以家臣而崛起的日本統治者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