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種願望在我內心發生了衝突;後者佔了優勢,終於成為一個狂熱的愛國者。”張國燾: 《我的回憶》(第1冊),現代史料編刊社1980年版,第31頁。

這裡需要指出的是,張國燾對自己當時思想狀況的評價顯然過高。由於日本帝國主義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並強迫袁世凱政府接受,激起了張國燾及其同學的憤慨,從此開始縱談救國之方,這無疑是當時青年學生們愛國良知的體現,但從張國燾當時的認識水平和思想基礎而言,只能說已萌發了愛國之心,還不能說已成為“一個狂熱的愛國者”。

1916年,張國燾考入北京大學。

從此,這個在新舊文化撞擊下成長起來的青年,開始了他跌宕起伏的人生旅途。

二 愛國心與溫和的請願

北京大學始建於1898年戊戌變法之際,時稱“京師大學堂”,是中國最早的一所官辦大學,位於地安門內馬神廟和嘉公主舊第。

1916年10月,當張國燾步入這所大學時,學校設有文科、理科、法科、工科等專業,並且設有預科,學制三年。預科畢業後可直接考入本科。當時全校有學生1500多人,來自全國各地,但大多是富家子弟。張國燾為理工預科一年級第三班的學生。

當時雖然建立了民國,各地學校也紛紛顯出革新的氣象,但這所位於京城、培養京官的大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