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記,化名周之德。1930年5月27日由於叛徒告密在南昌被捕,當時南昌警備司令張輝瓚親自派員審訊,張國庶受盡酷刑後被絞殺,屍體拋入贛江,年僅26歲。同時犧牲的還有他的愛人晏碧芳。他們留有一子,叫張光怡,1948年遷往臺灣。1986年中共江西省委追認張國庶為革命烈士。張國燾的三弟張國傑,1926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7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同年脫離組織,回家挑起家庭重擔,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家生活。他熱心公益事業,深受村人的尊敬。他的家訓是: 多做少說。他對自己的評價是: “我沒有光輝的歷史,只有安穩踏實的農家生活。”張國傑有三子一女。他的兒子們這樣評價父輩所走過的不同的人生道路: “時勢造英雄。國燾大伯的結局叫人遺憾和痛心。二伯國庶英勇犧牲,使我們感到惋惜和驕傲。看到自己平凡一生的父親,我們感到滿足。”1994年1月31日《文匯報》。

張國燾的少年時代,正是清王朝走向滅亡、共和民國初創的歷史大轉折時期。社會動盪不安,人心思變。

中國的封建社會綿延到19世紀末的時候,已經到了衰敗不堪的地步。自從1840年英國侵略者用炮艦開啟中國大門之後,帝國主義列強不斷從中國攫取各種特權和利益,控制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命脈,操縱著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實權。腐敗的清王朝,對外無力抵抗列強的侵略,對內卻橫暴無忌,殘酷剝削勞動人民,血腥鎮壓人民的反抗起義。大清帝國已經國力衰微,走到了生命的盡頭。歷史的發展註定需要新的力量來推動。這樣,中國新生的資產階級便登上了歷史舞臺。1905年,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在日本創立了中國同盟會,高倡“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綱領,組織反對清王朝的革命鬥爭。從此,中國的命運開始發生了新的變化。

1906年冬,還處在童年時代、對世事變化尚懵懵懂懂的張國燾,正在他父親的好友廖石溪先生所辦的私塾裡與十幾個孩子讀詩書,他的家鄉忽然爆發了反清的洪江會起義。張國燾當時年僅九歲,耳聞目睹了洪江會造反和這次造反失敗後綠勇清朝的綠營軍。因每個士兵身穿一件綠色號褂,背上有一個大大的“勇”字而得名。捉拿、殘殺“會匪”的情景。這些情景在他幼小的心靈留下深深的烙印。張國燾後來回憶說: “經過了這場風暴,我的幼小心靈中開始印上了許多新奇的情景;知道了這就是所謂‘洪江會造反’,而且也模模糊糊地瞭解了造反是怎麼一回事。”張國燾: 《我的回憶》(第1冊),現代史料編刊社1980年版,第5頁。

1908年,張國燾來到萍鄉縣縣立小學讀書。這座小學雖是廢科舉興學校之後才成立的,但學校主持人是本縣的一些著名宿儒,他們注重讀經,反對新生事物,把經書以外的知識全部稱為“異端邪說”,禁止學生接觸。

但歷史畢竟已進入20世紀,主張守舊、不求進取的思想正在失去往日的陣地,在一切知識的前沿——學校裡尤其如此。學生在“新派”先生們的啟發和引導下,開始接觸新生事物。於是,張國燾知道了拿破崙、華盛頓以及牛頓、瓦特和盧梭,也知道了維新變法和反清革命。

中西文化在碰撞,新舊思想在交鋒,學生們再也不願做循規蹈矩的“方正之士”了,而是渴望過一種全新的生活。於是,剪掉辮子、投考新軍就成為許多學生走向新生活的開始。

或許是由於家庭的影響,或許是由於年紀尚小,張國燾雖然十分羨慕剪掉辮子和投考新軍的激進同學,卻沒敢步其後塵。

就這樣,在新舊事物的互相撞擊中,張國燾度過了小學時光。

1911年,中國爆發了由資產階級領導的、以推翻清王朝的反動統治為目標的辛亥革命。繼10月10日武昌起義之後,各地鬥爭風起雲湧,形成了一股沖垮清王朝腐朽大廈的強勁洪流。在這股洪流的衝擊下,清王朝終於土崩瓦解。從此,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宣告結束。孫中山在南京建立了他夢寐以求的“中華民國”。代表漢、滿、蒙、回、藏的五色國旗高高飄揚在中國上空!

這次革命有力地促進了中國人民民族意識的覺醒和民主自由要求的高漲。男子開始剪辮,女子開始放足,下級官員對上級不再行跪拜禮一種新的風氣在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產生和蔓延,人們的思想由禁錮而漸漸趨向自由。

張家的一幫年輕人再也按捺不住對新生事物追求的慾望了。他們常常在家中的客廳裡高談闊論,發表對時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