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張國燾傳

上篇

一 官紳子弟

1897年11月14日(農曆十月二十日)關於張國燾的出生時間,于吉楠編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張國燾和〈我的回憶〉》一書寫為“1897年11月26日”。但據新修的《張氏以靈公族譜》記載,張國燾生於“清光緒丁酉1897年十月二十日”。對照新編萬年曆,舊曆1897年十月二十日當為公曆1897年11月14日。,張國燾字愷蔭,又名特立。筆名和化名有: 張特立、特立、張彪、凱音、張特、天師、國燾、燾等。俄文名字: 阿莫索夫。出生於江西省萍鄉市舊時稱縣。上慄區金山鄉山明村。

青年時期的張國燾

上慄位於羅霄山脈的中段,為萍鄉北邊的中心市鎮,距萍鄉市約40公里,與湖南省的瀏陽、醴陵兩縣為鄰,相距不過10公里左右。由於地處湘贛交界地區,上慄雖然是一個山區市鎮,在當時仍不失為一個比較繁榮的貿易中心。而且,連綿起伏、逶迤不絕的山脈為當地居民提供了豐富的自然資源,故與附近的其他市鎮相比,此地的採礦業、造紙業和織布業在明末清初已經相當發達。

或許正是由於上慄優越的地理環境,才吸引了張國燾的祖先。清朝初年,張氏家族第155代——集翰公即由廣西遷到此地。關於張國燾的祖籍及遷至上慄的時間,通常的說法是江西吉水,明末清初遷到上慄。但據《張氏以靈公族譜》記載: 集翰公為以靈第五子,系清初康熙乾隆年間由廣西遷來。

張氏家族據《張氏以靈公族譜》載: 集翰公字派為: “集俊廷學士,承恩覲國光,人才其蔚啟,錦潤濟明良,林萍根源貽,金鈺先緒長,建新揚高晶,歷代定興邦。”可見到張國燾這一輩,張氏家族在萍鄉已是第九代了。遷到萍鄉上慄的一支,憑藉當地的自然優勢和勤儉精明的持家之道,開始逐漸發達起來。到了張國燾祖父一輩,已經成為當地一個人丁興旺、理財有方、殷實富足的大戶。

優越的家境使得張家子弟有條件涉足詩文。張國燾回憶說:

我家可說是詩書之家,歷代相傳直到我祖父和父親一輩,大多是讀書人,大屋裡住著祖父一輩六房人家,每家都有收五百擔到一千擔租谷的土地,因此也可以說是地主鄉紳之家。我祖父這一輩六兄弟中,有四個是可以戴頂子穿補服的指有官職。。其中兩個是由正途秀才出身,另兩個則是捐班花錢買到的官。出身。到我父親一輩,因科舉開始廢除,多數人逐漸轉入新式學校。我父親是在滿清最末一屆的省試中取錄的拔貢為清代科舉制度中貢入國子監的生員之一種(與恩貢、副貢、歲貢、優貢共稱五貢)。清制,初定六年一次,乾隆中期改為十二年一次,每府兩名,州縣各一名,由各省學政從生員中考選,保送入京,作為拔貢。經朝考合格後,可任京官、知縣或教職。(他那時不在家,到浙江法政學校去學法律了)。因此,我父親這一輩只有兩三個人是有所謂“功名”的。張國燾: 《我的回憶》(第1冊),現代史料編刊社1980年版,第12頁。

張國燾的父親名覲珖,字鵬霄,生於1875年。據《昭萍志略?人物誌》載: “張鵬霄,號劼莊,縣試冠軍,附邑學籍。宣統己酉科拔貢生,考取法官,歷任浙江高等審判廳推事。嗣考取縣知事,在任三年,政平訟理。建設方面,如學校、桑林、平民工廠、罪犯習藝所、海塘圩堤及城鄉學校次第舉行。考績獲得全牌單鶴章。嗣解職回籍,歷任九江地方檢察廳廳長、南昌市政處秘書主任,潔己奉公為寧,兼優工書,乞求者眾,從不應以苟簡。年六十卒,著有詩文等梓。”張國燾的母親,是湖南瀏陽縣文家市劉廷汲的次女,生於1866年。她識文斷字,為張家生有二女四子。張國燾為長子。

與絕大多數生活在貧困交加、艱難竭蹶境況中的孩子不同,張國燾的幼年是在無憂無慮中愉快地度過的。然而,封建大家庭中的成員們出於相互之間的矛盾和爭權奪利的需要,每個人都有一種出人頭地的慾望,這種心理氛圍也對張國燾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其結果塑造了一個有著十分鮮明個性的人: 聰慧上進,卻又驕橫自滿;思想活躍,卻又易走極端;處事果斷,卻又缺乏深思熟慮。這些性格中的優缺點註定了張國燾的一生將在動盪和坎坷中度過。

張國燾有三個弟弟,大弟張國燕,早年病逝。二弟張國庶,生於1905年,1924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冬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9年回國後任中共江西省委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