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部分

關於黨內小組織問題的決議,說黨內有過小組織傾向,因此有必要作一決議,避免這種現象發生。他的提議引起了蔡和森、高君宇的駁斥,張國燾更是十分憤怒。因為這三個人都是所謂小組織的成員,又都是國共黨內合作的反對者,所以馬林據此進一步證明他們的反對正好反映出黨內確有“左”傾反對派傾向。雙方爭執不下,在李大釗和陳獨秀的建議下,馬林的決議以存案的方式保留了下來。

小組織問題導致黨的兩位主要負責人陳獨秀、張國燾之間產生了隔閡,陳獨秀還因此提出辭職,於是這個問題在黨內黨外便開始沸沸揚揚起來。有人認為這是張國燾“企圖推翻陳獨秀的領導地位,以己代之”施復亮: 《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後的一些情況》,《“一大”前後》(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4頁。,更有人揚言“張國燾組織鐵血團要暗殺陳獨秀”李立三: 《黨史報告》,《中共黨史報告選編》,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2版,第215頁。。

小組織問題為什麼會造成這樣一個聲勢,蔡和森後來曾這樣分析其原因: “(1)因黨最初組織理論和訓練的基礎都很幼稚,小資產階級的心理都很濃厚;(2)因黨中都不滿意國燾同志,所以藉此誇大,以實行其攻擊的野心;(3)把組合書記部當中央執行委員會的變形,一切事情由組合書記部發命令找活動分子去作工,不用經黨的透過;(4)國燾不善分配工作”④蔡和森: 《中國共產黨史的發展》,《中共黨史報告選編》,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2版,第44、45頁。前兩個原因是指攻擊小組織和張國燾的,後兩個原因是指張國燾本人的。蔡和森的結論是: “小組織問題,發生在第二次大會以後,動機是好的,但方法是錯誤的,因應當不是另外組織活動的分子,而要以中央執行委員會去推進全黨進行,如這問題不解決必定發生派別,所以小組織的組織是不對的。”④

張國燾自從擔任黨的重要領導職務以來,在處理工作和與同志的關係問題上確實存在著不少毛病。蔡和森說: “黨內同志反對國燾同志批評的態度太嚴重,第一次大會時國燾同志批評漢俊等太嚴格,後來,國燾同志由莫回到上海、北京、廣州等處嚴重批評,而引起全黨同志不滿意,國燾與佛海、平山、中夏、公博發生很大沖突,這都是站在個人的觀點上和小資產階級的心理上去攻擊同志。另一方面國燾太左,這個問題在第二次大會未解決,因國燾被舉為中央委員,所以又發生小組織問題。”蔡和森: 《中國共產黨史的發展》,《中共黨史報告選編》,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2版,第43頁。

在國共合作問題上與馬林爭論的敗北和陳獨秀公開對小組織問題提出的批評,使得本來就失去黨內多數同志擁護的張國燾更是威信掃地。這一點在三大選舉時明顯反映出來。在選舉中央委員會時,張國燾才得到40票中的6票,不僅沒有當上中央執行委員,甚至連個候補執行委員也不是。

自從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一直處於黨的領導核心地位的張國燾,突然從權力的頂峰跌了下來,這一跤栽得可謂慘矣!

十五 固執己見

中共三大閉幕已兩三個月了,可張國燾的心情卻仍然難以平靜。

習慣了奔走忙碌的他,此時突然無所事事,閒居在上海,一種沉重的失落感便不時襲上心頭。白天,他尚可暫時拋開煩惱;夜晚,當萬籟俱寂之時,他總是思緒萬千,難以入眠

在國共合作問題上,究竟是馬林錯了,還是自己錯了?如果馬林錯了,為什麼共產國際會支援他?他很想知道共產國際執委會的委員們是怎樣決定國共黨內合作的,他更想知道列寧是不是也贊成黨內合作。這個問題總是困擾著他,他反覆思考,極力想找到一個滿意的答案。

他想告訴自己,列寧接見他們時所指的合作並非黨內合作,他找到了種種理由: 第一,1920年6月,列寧在為共產國際二大起草的《民族和殖民地問題的提綱初稿》中,曾十分明確地指出: “必須堅決反對把落後國家內的資產階級民主解放思潮塗上共產主義色彩;共產國際只是在這個條件下,即當一切落後國家中未來的無產階級政黨(不僅名義上是共產黨)的分子組織起來,並且認識到同本國資產階級民主運動作鬥爭這些特別任務的時候,才應當援助殖民地和落後國家的資產階級民主性的民族運動;共產國際應當同殖民地和落後國家的資產階級民主派結成臨時聯盟,但是不要同他們混為一體,甚至當無產階級運動還處在萌芽狀態時,也絕對要保持這一運動的獨立性。”《共產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