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能看出這只是在負隅頑抗而已。再看復社眾人,個個都是氣定神閒地樣子。
侯方域和錢謙益得意非凡,今日復社大勝,昔日在南京的那口惡氣終於得出。那張溥雖然早就名滿天下,但終究還是老了,再不是他們地對手了……
“眾位賢良都是好口才,黃溪心中實在佩服得很。”黃溪微笑著站了起來,制止了這次辯論繼續進行下去:“此次可謂國難後京師的第一大盛會,適才諸位的言語,黃溪已經命人全部記錄了下來,等回去後便刻印成章,廣播天下,以為天下百姓仰慕。”
張溥大驚失色,這次自己的陵社可謂是一敗塗地,哪裡還有什麼值得“仰慕”的地方?這黃溪如此做來,分明是要讓自己,讓陵社所有的人出醜。可黃溪權高勢大,身後又站著武英王朱由斌這樣一個巨人,自己能拿他有什麼辦法?
“多謝黃大人費心。”侯方域一臉討好地神色。得意洋洋地說道:“這只是復社上下,平時細心揣摩朝廷政令,細心揣摩武英王的教誨,這才有了一點小小的看法而已,黃大人卻厚愛如此,要讓復社萬古留名。實在讓侯方域慚愧得很……”
這番肉麻話讓陵社之人無不心中大罵無恥。一個人可以不要臉,但不能不要臉到這等地步。他這赤裸裸的吹捧和討好,哪裡還有半分讀書人的氣節,簡直就是讀書人中的敗類。
逐漸從羞愧中鎮靜下來地張溥,卻隱隱地看到了一種巨大的危險正在向自己和自己的陵社襲來。侯方域等人的作為所謂。分明是早有準備。現在看來陵社並不是穩操勝券的,他次地辯論只怕又要使陵社中的一部分人產生動搖。
還擊了,到了還擊的時候了。在京師,從各地趕來聲援的讀書人已經接近萬人,這股強大的力量應該動用了。再不及時展開反擊,只怕到時候就不光是丟面子那麼簡單了。南京之變的深刻教訓告訴張溥。武英王朱由斌這個人只怕沒有什麼事是他不敢做地……圓三酌樓上的這場辯論,在第三天即登上了新鮮事物,才出版的《大明報》的第一版。上面詳細介紹了這次辯論的起因,以及最後的勝負結果,一時成為了京師民眾茶餘飯後談論的資料!
“張溥空為天下士子的領袖,可這次卻被自己地學生辯得體無完膚啊。”
“可不,我有個兄弟在小圓三酌樓在夥計,那天回來後就對我說。張溥和他的那個什麼陵社,根本就不是人家地對手。這不,剛我聽人在那讀……對了,大明報,那上面可寫得清清楚楚。連多少人參與,都是些誰。都記載了在了上面。要說,這大明報啊。還真是好東西。”
酒樓裡,茶館裡到處都是這樣的議論。
而坐在角落裡,換上了一身便裝和黃溪一起查訪民情的朱斌,卻笑吟吟地聽著這些人的議論。報紙這一事物,其實從江南省開始就有了,只不過在京師民眾的眼裡還覺得特別新鮮而已。
報紙是朱斌手裡另一最有利地武器,他是朝廷地喉舌,是自己可以利用的龐大地輿論工具。類似於傳單之類的東西已經被朝廷嚴令禁止私人張貼,就連陵社之類的組織想要張貼,也必須得到當地官府的允許。
而這條禁令則讓朱斌得以獨自控制輿論的風向。用《大明報》這一犀利的武器,向保守派發起最兇猛的反擊。
要說侯方域和錢謙益這些人還是比較能幹的,一場辯論的大勝讓很多讀書人的心理都出現了非常微妙的變化,而這樣的變化也許現在並不明顯,但一旦時機成熟,對於革新派和保守派的較量來說,將會是最致命的武器。
“臨江,張溥回去後都有些什麼舉動啊?”朱斌不緊不慢地問道。
黃溪一下笑了出來:“聽說張溥回去後悶悶不樂,閉門謝絕見一切門生客人,幾天都沒有能吃好睡好。這場辯論陵社的大敗,讓向來自視甚高的他引為畢生自辱。王爺,這次侯方域他們幹得不錯!”
“的確做得不錯。”朱斌微笑著道:“不過,明日你給我準備些禮物,去張溥那拜見他一下。就說朝廷和我都很牽掛他,朝廷不可一日無張溥。不過,要是他實在身體有恙的話,最近幾日也不必再來上朝了。”
黃溪應了下來:“王爺,根據可靠的情報,擁聚在京師們的讀書人,聽說張溥受辱,以及科舉制度的重大變革,加上張溥的暗中挑唆,將會在三日後發難。屬下已經做好了一切準備,王爺還有什麼吩咐沒有?”
“這事交給你和葛亨去辦理我放心得很。”朱斌搖了搖頭:“只是一點千萬記得,這些讀書人中有許多將來或許都是朝廷的人才,他們只是受人教唆這才這樣,一定不許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