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5部分

軍前來攻擊山海關,但我們的兵力實在不足……”一名參將說道。

“借兵!”忽然,吳三桂咬著牙說道:“向清軍借兵報仇!”

遼軍眾將面面相覷,他們決然想不到吳三桂會想出這樣的辦法,堂堂大明之師,哪有向異族借兵報仇的道理?況且,一旦借兵之後,這不等於正好給了清兵一個堂皇入關,逐鹿中原地最好藉口?

但他們對吳三桂素來敬若神明。而吳三桂之前的所

,也的確在一直維護著關寧軍地利益,縱然有不同的誰都沒有把話說出來。

吳三桂從一度短暫的降李自成轉而迅速轉向滿清借兵,,這是他地人生道路地一大轉機。

人的一喜一怒。一動一靜,都可能改變某種既定的行為。尤其在大事臨身的緊要關頭,這種情緒無不起著某種哪怕是微弱的制約作用。吳三桂處在選擇人生道路的十字路口,他的心情既複雜而又動盪不定。心理上地,感情上的,性格上的因素都在影響著他作出選擇……

吳三桂決定向滿清乞師,是在形勢日益緊張,深感危機的情況下作出的。滿清能否同意出兵。在吳三桂看來,確有相當把握。

首先,滿清與賊軍各有著根本不同的利益,滿清不會願意看到一個流寇政權成為他的新對手;同樣,李自成也不會容忍關外的清朝覬覦它的利益。吳三桂利用清兵打李自成,就成為了可能。

其次,吳三桂的親屬如哥哥和姨夫、他地舅父祖大壽一家及他的好友張存仁、洪承疇等全部都已降清,他們肯定會勸說清朝君臣同意出兵。再次,清朝已屢次向他發出過招降的資訊,對他抱有好感。他自信自己在危難之時,清朝也會積極考慮給予幫助。

就算退一步說,即使這些情況都不存在,吳三桂也只有冒險一試了……

已經下了決心的吳三桂,當時就親筆書寫了一封信,特遣副將楊��⒂位鞴�屏��鉤肌S謔�蝗照饊歟�肟�膠9兀�且辜渤凼⒕┣氡��

吳三桂以“亡國孤臣”的名義,懇請滿清出兵,幫助他報君父之仇,以圖明朝中興,恢復其統治,但說明了這並不是降清。

並且吳三桂還給清兵規定了進兵路線。一從“中協”即喜峰口、龍井口等處;一從“西協”即牆子嶺、密雲等處入口。

這兩條路線是清兵經年屢次入關征明的舊路,吳三桂卻牢牢地控制著“東協”即山海關與界嶺口等重要關隘。從山海關至京師便捷,獨當正面進兵。

從西協、中協走,已屬側翼。要繞路,誤時日。顯然,吳三桂自為主,而把清兵置於“客兵”地地位。從吳三桂的這個安排,看出了他把自己和清軍嚴格的劃分了開來。

最後,吳三桂鄭重宣告,大明為報答清兵“興亡繼絕”的扶助之功,不只給予財物,還將“裂地”即割讓領土酬謝。這個時候的吳三桂,在忠勇武英王朱由斌死後,儼然以明朝的代言人自居了……

……

又說且說李自成在北京為吳三桂降而復叛已深感不安。及至他的使臣被殺,吳三桂嚴詞斥父的信傳來,知道事已無法挽回。這時,每天都有一次、多至幾次快馬飛報吳三桂募兵聲言“規復京師”地訊息,他更是心煩意亂!

百官多次“勸進”,他也無心即位,一再延期,他最擔心的是,如果吳三桂投向清朝,造成吳軍與清軍的合勢,直入北京,後果不堪設想。

招降的路已堵死,他沒有別地選擇,只能以軍事手段解決吳三桂問題。於是,他便調集部分騎兵先行,以軍事壓力來威脅吳三桂。

李自成決策出師山海關,遭到他的幾位重要謀臣將領的反對。

李巖提出四項主張,其中一項主張是:“吳三桂興兵復仇,邊報甚急,國不可一日無君。吉日已經選定,軍民們都在翹首以盼。主上不必興師,若要招撫吳三桂,只要許以父子封侯,仍以大國封明太子,奉明祭祀,世世朝貢,與國鹹休,則一統之基可成,干戈之亂可息矣。”

他是力主政治解決,不贊成派兵攻打的。

但是李自成看了他的奏疏,很生氣,拒絕了他的勸告。

而宋獻策更是把話說明了:“闖王去,則對闖王不利;吳三桂來京師,則同樣,對吳三桂不利。”

當時這些真確的意見,李自成都沒有聽。開始,李自成並沒有想到與吳三桂打仗,更沒想到與清軍打仗,乃至決定出師,也沒有做認真準備,對打大仗缺乏足夠的估計。

他以為佔領北京,大局已定,天命歸己,只需再派一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