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翹鉤隙�媸檔幕卮鴇礱鰨�磺薪雜邢日祝�笞�淼乃枷氡塵昂腿褐諢�∫丫…具備。這是本書的第一部分——“訪談篇:我們這一代的追憶和反思”。
1978年,命運開始轉變
個人的命運往往是時代大背景的最好反映。當1978年前後一系列大事發生時,大時代下的普通民眾都在自覺不自覺地印�誘飧鱟�洹�
1978年,初任《光明日報》總編肌�難釵鞴猓�凇罷胬肀曜即筇致邸薄ⅰ�###”平反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1978年,被錯劃的老“右派”葛佩琦鼓足勇氣來到作為“黨員之家”的中組部。
1978年,農學家楊顯東來到山西大寨,決心頂住壓力揭開大寨蓋子。
1978年,作為首批中國公派留學生,裴定一赴美留學。
1978年,在長安街上刷為“堅決要求鄧小平同志出來工作!堅決要求為‘###’平反!”大標語的李冬民仍在獄中。
1978年,胡風的兒子張曉山終於可以上大學。
1978年,陳景潤成為全民偶像。
1978年,監獄中的張揚見到了來自《中國青年報》的記者,抓住了“平反”的契機。
1978年,高考恢復,汪國真考入暨南大學中文系。
1978年,“文革”中的著名的“小學生”黃帥正在準備高考。
對這些人來說,1978年到底給他們帶來怎樣的轉變?他們有過什麼故事?後來又遭遇了什麼?我選擇並簡要記述了上述十位“平凡”人物的盡��K�塹背躉蛘呤恰 八娜稅鎩鋇摹昂烊恕保�蛘呤恰壩遺傘薄ⅰ胺錘錈�腫印保�蛘呤遣宥又�唷⒈�耪絞浚�踔痢骯豐套印薄ⅰ昂諼謇唷薄… �蘼鬯�塹木…歷有多麼不同,他們的人生確實是從1978年前後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他們是眾多普通人的代表,也是時代變遷最有力的證明。這是本書的第二部分“記錄篇:命運在這一年發生改變”。
1978年,大轉折的象徵意義
1978年是新舊時代的轉折之年,舊時代的告別不是遽然轉身,而是逐漸隱退;新時代的來臨不是驟然降臨,而是醞釀生髮。
1978年,作為一個代表著新舊交替的時代符號,不僅包括1978年這一年。它是一個特殊的時段,上可溯及1976年10月6日的“四人幫”倒臺,甚至可溯及1975年鄧小平抓全面整頓時期,下可溯及1982年黨的十二大提出的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甚至可溯及整個上世紀80年代一直到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盡�錳逑道礪鄣�1992年黨的十四大。這是一個探索中國向何處去的時間段,日後的很多探索,在1978年就有了伏筆,就定下了基調。
因此,書中所講述和記錄的人物和事件,不僅限於1978年。本書從一人一事談起,從一個年代切入,想要說明的是一個特殊時代的性格和特徵,想要呈現的是一種時代和命運交相呼應的社會形態。
作為一位年輕的史學工作者,對於訪談和記述,我沒有作過多修飾,只是平實記錄並補充史料,目的是儘可能儲存和重現部分歷史面貌。希望讀者能從這樣一個真實的視角看到一些事實,瞭解一些真相,感受一個時代的躍動。
本書涉及的人和事較多,必有紕漏和不妥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蘇峰
2008年6月於團結湖畔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劉導生 真理標準討論在北京必須補課(1)
從中國社會科學院到“貫徹不力”的北京市
蘇峰(以下簡稱蘇):從社科院調您來北京市是胡耀邦跟您說的?
劉導生(以下簡稱劉):時間是1978年12月。當時胡耀邦同志是中組部部長。那時候十一屆三中全會剛閉幕,沒過多久我就從中國社會科學院調到了北京市。因為這裡差一個宣傳部長,耀邦同志找我談,他也沒告訴我應該怎麼樣,我能懂得他的意思。當時正在批判“兩個凡是”,北京市貫徹不力,也可能是沒貫徹,或頂著不貫徹。那時候林乎加是北京市的一把手,當時他的困難在於他的上面是華國鋒主席,華國鋒是提倡和堅持“兩個凡是”的,說“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擁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選�!�
“兩個凡是”的提出是1977年2月7日,兩報一刊(《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紅旗雜誌》)發表題為《學好檔案抓住綱》的社論,公開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