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王 蒙
1978年在中國歷史上有特殊的意義。“四人幫”已經失勢了兩年,鄧小平已經恢復了名譽與工作,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討論正在喚醒著全國,“文化大革命”實際上已經壽終正寢。從上到下,從官到民,都等待著中國的改弦更張,都等待著新的歷史時期的到來。
中國在積累民心民氣,中國在積累思考與決心,中國在積累全民族的對於要改革要發展要結束亂局的共識。同時又是“文革”造成的千瘡百孔,天怒人怨,沉冤似海,問題如山,歷史任務鮮明而又艱鉅,歷史在呼喚巨人與鉅變。
人人在等待。人人在打探虛實、在發表見解、在有所期望,卻又不無憂戚與顧忌。交頭接耳與問詢打探也是民意,民意如天,民心即是天心,民心不可侮不可欺,歷史走到了它的轉折點上。
我在這一年開始在《人民文學》與廣東《作品》上發表了小說創作。我在這一年應中國青年出版社的邀請到北戴河改稿。我這一年恢復了與許多文學界的領導與前輩、文友的書信往來。我在這一年應人民文學雜誌社的安排參加了十次團代會的採訪報道工作。我在這一年與有關領導已盡�鈣鵒爍謀�1958年劃成“右派”的歷史結論與調回北京的事。尤其是,我在這一年的11月, 參加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第一次為一系列文學作品正名平反的新僑飯店大會,我的找了不少“麻煩”的作品《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堂而皇之地得到了浴�聰胍膊桓蟻氳幕��鈉蘭邸�
將心比心,我對一些老同志與社會各代表人物的1978年回憶特別覺得親切,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中華民族那時是這樣的淚流在一起,心跳在一起,勁使在一起!
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的這本書使我們想起了這個轉折點,想起了這一個年頭,想起了鄧小平與老一輩革命家在這樣一個轉折點上的豐功偉績,想起了人民的終將勝利,終於勝利。卻浴�次頤譴誘庋�鈉鸕閔弦丫…跨出了那麼大的步伐,中國的面貌已盡�廊灰恍攏≌獗臼榭篩榪善��篩鋅商荊�扇�傻悖�珊艨尚ィ�Ы袼嘉簦�鋅�抵�2蝗菀籽健�1978年,不容易呀,那一年與以後的30年。不敢怠慢呀,今天和斯後!
我們應該對得起歷史,對得起先賢先烈,對得起風雲激盪的1978年與此後的30年,我們一定會把今後的事做得更好。
。 想看書來
前言
1978年的中國,再次面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中國向何處去?怎麼去?這是一個從上到下都在思索和關注的大問題。
盡��朔繚票浠玫�30年,回首1978年,人們對當時有著怎樣的記憶?他們是如何來評價這個時代?本書以1978年的記憶為主題,彙集十名北京“領導”的訪談和十名“普通人”的盡��鞘觶�匪菡�巍⒕…濟、文化、社會等的變遷以及個人命運的轉折,力圖從不同個體的視角來反映1978年中國的變遷、當時人們的思考及這個時代對於中國的特殊意義。
1978年,人們都在思考
五千年的中國歷史,如果在1978年橫地切下一刀,露出的橫截面是怎樣的一幅風景?
1978年的中國,“文化大革命”已盡�崾�僥輳�行┦慮橐丫…明顯變化,有的事情還沒有變。人們都在思考,都有各自的想法。有多少人能預見歷史將在這一年來一個180度的大轉身?
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北京市當時面臨著怎樣的一個局面?
當時的北京市領導幹部,私下如何看待“文革”與毛澤東的個人功過?
如何認識對真理標準的討論以及“兩個凡是”問題?
率先為“###”平反,是在怎樣的背景和思考之下?
在長達十幾年的“學習”和“改造”後,被打倒的“右派”、民主黨派以怎樣的心情走到1978年並開始恢復工作?
國門初開,面對東西方的客人,我們打算用什麼樣的方式印��矗�腫急贛檬裁囪�姆絞階叱鋈ィ�
文藝界開始復甦,傳統劇目、傷痕文學,又是怎樣呈現出新舊時代的交替?
回城知青要上學、要就業,北京市怎麼解決這些社會問題?
帶著這些疑問,筆者採訪了十位當年在崗的北京市中上層領導,他們分屬宣傳、公安、外交、盡�謾⒔逃�⑽囊鍘⑸緇岬雀韝霾棵擰W魑�詼嘀卮罄�肥錄�那桌�擼�廡┝釗俗鵓吹睦險囈��歉髯鄖桌�⑶孜擰⑶準�睦�菲�魏廖薇A艫爻史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