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在這些日子裡,常常通宵達旦地研究情況,細心地思考著反圍攻的對策。十一月二十七日,在這場反圍攻戰鬥打響前,他致電朱德、任弼時,針對八路軍佔領區域的民眾和新組織的游擊隊缺乏鬥爭經驗,提出要進行三方面的準備工作:一、加強新部隊的政治教育和黨的工作;二、加強新部隊必要的軍事和游擊戰爭的訓練;三、加強動員地方民眾的工作。⑩戰鬥打響後,毛澤東密切關注著戰局的發展,在關鍵時刻及時指明:對進攻晉察冀邊區的敵軍,“避免正面抵抗,襲擊敵之後尾部隊”;“在敵之遠近後方活動,使敵進一步仍在我包圍中”;“在確有勝利條件下,集結適當力量給敵以部分的殲滅和有力打擊”。⑾同時,他要求第一二○師和第一二九師分別在同蒲路、正太路積極活動,給予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以有力的配合;要八路軍總部將日軍的行動通知閻錫山和蔣介石,爭取友軍的援助;還透過進步報紙輿論擴大宣傳,使全國軍民相信,八路軍在敵人後方建立的根據地完全能夠遲滯日軍的前進。
由於毛澤東提出的這一整套方針和辦法得到貫徹執行,晉察冀的反圍攻鬥爭取得勝利。聶榮臻回憶道:“這次反敵圍攻,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我們接連打了幾個勝仗,打死打傷日偽軍共一千多人,繳獲了大量武器、彈藥、軍用品。敵人除佔領了根據地邊緣地區的幾座縣城外,別無所獲,不得不於十二月下旬全線撤退。”⑿
日本侵略軍自然不肯就此善罷甘休。圍攻晉察冀根據地失利後,他們又先後發動對晉西北地區和晉東南地區抗日根據地的進攻。毛澤東繼續指導這些地區的反圍攻鬥爭。
他以晉察冀反圍攻勝利的經驗為依據,但又不是簡單地照搬晉察冀地區的做法,而是按照這些地區的實際情況,分別提出不同的鬥爭方針。在晉西北地區,毛澤東根據日軍五路圍攻八路軍的力量都不強的特點,要八路軍同晉軍協力,實行“各個擊破”⒀。在晉東南地區則要求八路軍以次要兵力鉗制日軍數路,集中主要兵力對付日軍一路。由於採取這些正確的方針,八路軍第一二○師和第一二九師也先後取得反圍攻的勝利。
太原失守後短短几個月時間內,在毛澤東及時而正確的指導下,八路軍各部在敵後反圍攻鬥爭中,不僅消滅了大量日軍,而且在戰鬥中積極開展山地游擊戰爭,建立起抗日根據地,逐步實現了在山西戰略展開的預定目標,相繼站住了腳跟,為開創整個華北敵後抗戰新局面奠定了可靠的基礎。
在南方,日軍佔領北平、天津後,又集中兵力約二十八萬人,實行陸海空三軍聯合作戰,加緊對上海、南京地區發動更加猛烈的進攻。國民黨當局在這個地區,指揮軍隊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前線官兵表現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作戰精神,在敵軍的猛烈炮火下作出了巨大犧牲。日軍原以為這次戰役很快就可結束,夢想在三個月內滅亡中國,沒有料到在上海地區戰爭就持續了三個月。但是,以這種硬打硬拼式的單純防禦,來對付優勢裝備的敵軍,在戰略上是不利的。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十二日,日軍攻陷上海。一個月後,十二月十三日,又佔領南京,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這使整個中國戰場上的局勢發生了重大變化。接著,日軍把作戰中心北移到津浦鐵路一線,企圖攻下徐州,打通南北交通線,同華北方面南下的日軍會合。他們的打算是:在華北和華中這兩支大軍會合後,便可以在兩個戰略方向上作出選擇,或者進攻西北,或者南下武漢奪取華中。
毛澤東密切注視著國內整個戰局的發展,既對八路軍的抗日行動及時作出部署,又對正面戰場的作戰經常提出積極的建議。當他對日軍的戰略意圖作出準確判斷後,一方面向國民黨當局提出一個全國戰略部署的完整方案,作為建議;另一方面,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內研究新形勢下八路軍應該採取的戰略方針。
在向國民黨當局提出的建議中,毛澤東總結正面戰場上軍事失利的教訓,主張應採取“攻勢防禦”的方針,把內線防禦和外線進攻結合起來。他指出:“如果近百萬軍隊均退至黃河以南、平漢以西之內線,而隴海、平漢盡為敵佔,則將形成極大困難。故總的方針,在敵深入進攻條件下,必須部署足夠力量於外線,方能配合內線主力作戰,增加敵人困難,減少自己困難,造成有利於持久戰之軍事政治形勢。”⒁建議中,毛澤東還對國民黨軍隊的部署提出具體意見。但是,蔣介石同以往多次的情況一樣,沒有采納毛澤東提出的這些建議。
對八路軍的戰略方針,毛澤東認為,在武漢、廣州等大城市可能失守的情況下,為了有力地打擊日本侵略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