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5部分

調絕塵姿。

靴刀帕首桃花馬,不愧名稱娘子師。

莫重男兒薄女兒,平臺詩句賜娥媚。

吾儕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曾有雌。

四海狼煙美少年——夏完淳

明清交迭之際,壯烈殉國犧牲的仁人志士和儒生士大夫數以十萬計,但均湮滅於歷史的煙塵之中。時至今日,國人百分之九十五的人知道“我大清”的雍正、康熙、乾隆、多爾袞以及“劉羅鍋”、紀曉嵐等滿洲帝王及馴奴臣僕,絕對不會有超過百分之五的人知道夏完淳——這位明末殉國的翩翩美少年。

他犧牲時年僅十七歲(虛歲),是集文才、人才、志氣於一身,千年才可一見的卓然英豪。

香蘭生雅庭

——夏完淳的家學淵源及忠孝承襲

滿清奴才文人所修的《明史》,並無夏完淳傳。其父夏允彝附於《陳子龍傳》後,傳中在交待了夏允彝自殺後,只有這樣二十三個字交待了夏允彝之兄夏之旭以及夏完淳的結局:“(陳)允彝死後二年,子(夏)完淳、兄(夏)之旭並以陳子龍獄詞連及,亦死。”

這幫奴才文人,吝於筆墨描述抗清英雄,竟把《明史稿》中本來已經描述得非常簡略只有一百多字介紹夏完淳性格、才能的字眼盡數削除,以此來取悅滿洲主子。

言及夏完淳,一定要先講他的父親夏允彝與他的老師陳子龍。

夏允彝,字彝仲,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禎十年進士出身。崇禎初年,大名士張溥在吳江把南北許多知名文社的負責人召集起來,其中包括江南應社、蘇州羽朋社、浙西聞社、江西則社、中州端社等,結成新的“復社”。

與“東林黨”相比,復社並不是一個卓然標格的政黨型別,它強調的是“以學救時,以學衛教”,而東林黨人在末期魚龍混雜,不少人“急功名、多議論、惡逆耳、收附會”,嚴重違背了孔子有關君子“群而不黨”的聖訓。後來,復社因其精神領袖張溥的去世而漸趨衰落。

夏允彝自開爐灶,成立了新的師生相傳的“幾社”,詩文酬和,社友們互相以文章道德激勵。

夏允彝的仕途很短暫,“真官”只作過福建長樂縣令,時間約五年左右。在官期間,他治績優秀,成為當年由吏部點名表揚的全國政績突出的七位“優秀”知縣之一,並受崇禎皇帝親自接見。可惜,由於母親病逝,他只能丁母憂回老家守喪。

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朝滅亡,夏允彝急忙拜謁史可法,商議恢復大計,由於南明弘光政權的迅速崩潰,夏允彝才不獲展,在林野鄉間仍舊想有所作為。

當時滿清在江南的統治還不穩固,義師紛起,明朝殘餘軍事力量散落其間。於是,夏允彝暗中寫信給自己從前的學生、明朝江南副總兵吳志葵,商量準備合兵攻取蘇州,然後收復杭州,再進兵南京,以圖保有明朝江南半壁河山。也就是在那時,年僅十五歲的夏完淳匆匆完婚後,馬上和父親一道加入戎旅軍中。

可惜,吳志葵無長遠謀略,軍將多懈怠貳心,蘇州城不僅未被攻下,這些殘明的烏合之眾,也大敗四潰。

壞訊息一個接一個傳來,夏允彝反而變得愈加平靜,他決定要自殺殉國。鄉人勸他可以趁亂渡海去他曾任地方官的福建,招納兵馬,再圖恢復。夏允彝考慮再三,沒有同意,怕舉事再敗以至於蒙羞萬世。松江清軍主將早聞夏允彝大名,表示只要他出山,一定給大官作。清將還表示,即使夏先生不願新朝為官,出來見一面也行。夏允彝以“貞婦”自比,明白無誤表達了自己不事二朝的決心。

他給好友陳子龍等人寫信交待後事,然後平靜與家人道別,並特意把未完成的文集《倖存錄》交予獨子夏完淳手中,叮囑他毀家餉軍,精忠報國,代父完成恢復志願。然後,夏學士投松江塘自殺。《明史》上講他“自投深淵以死”,實乃誤記。夏允彝自殺是形同日本人儀禮性的剖腹自殺,其兄、子、妻妾家人,皆肅穆哀慟地立於水濱觀視。

松塘水淺,只達夏允彝腰身以上,這位大才子生生埋頭於水中,嗆肺而死,他背部的衣衫都未沾溼,生殉了他的大明朝。

彼情彼景,身為兒子的夏完淳肝膽欲裂,目睹父親剛烈死狀,他也更加堅定了必死報國之心。

至於陳子龍,他與夏允彝乃同年進士,也是當時鼎鼎大名的文學家。本來,陳子龍想與夏允彝同死,但夏允彝以母妻託付於他,他本人又有九十老祖母需要贍養,故而忍死待變,割發為僧隱於鄉間。明宗室魯王監國時,陳龍子暗中接受魯王的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