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行,有意打壓,平氏的兄長平鴻雖然屢屢高升,佔得都不是什麼實權部門。而這平氏偏生還因為先天體弱,在子嗣上又十分艱難,嫁入東宮七八年也未有身孕,梁元斌只一味地體諒她,因為王皇后不斷催促,他甚至揚言在平氏誕下嫡子之前絕對不會寵幸別的女人,更不會要庶子,這也直接導致他和王皇后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僵。而最終為他招致殺身之禍的……是十四年前,他和平氏成親的第十一年上,平氏終於有了身孕。這對他們夫妻甚至於王皇后而言,本來都該是一件天大的好事的,結果就在平氏臨盆前夕,她那兄長卻被告發貪墨了朝廷撥下去修建行宮的銀兩,並且數額巨大又人證物證確鑿,按照律例,他平家必要滿門獲罪抄斬的。平氏聽說以後,受驚早產時遭遇難產才艱難的產下一子,而她自己也瀕臨生死邊緣,命懸一線,再受不得任何的刺激了。梁元斌為了她,匆忙進宮求情。皇帝本來就已經對他失望至極,不肯通融……”
說到這裡,武青林就忍不住失笑:“這位太子殿下也不知道是哪根筋搭錯了,情急之下居然自己主動替平家挑起了重罪,意圖保全平家。梁帝那時候已經從他身上看不出什麼情深意重的好苗頭來了,反而越來越失望,盛怒之下乾脆也失了理智,揚言既然他願意承擔,那就成全他,讓他替平家頂了這罪名,當即降旨將他綁回東宮看押起來,說要擬聖旨廢黜太子。梁元斌本來的意圖只是逼迫梁帝就範,輕判平家,這並不是他想要的結果,眼見著弄巧成拙,情急之下他就留書自盡了。”
人一旦死了,反而前情舊賬就都容易一筆勾銷,活著的人會念及的也多是他的好處,錯處卻容易被原諒甚至忽略遺忘。
武青林前面就說,梁元斌算是淳孝之人,平時也循規蹈矩,沒有大的政績和原則性的過錯,唯一錯處的就在平氏身上。
他這麼一死,梁帝怎麼都會自認為是有點責任的,就會更加念及他的好處來。
“所以,梁帝最終還是心軟妥協,這才導致了最終並沒有正式降旨廢太子,梁元斌雖然一死,死後的名聲和尊榮最終還是得以保全了?”武曇瞭然,但同時也分外無語。
她一直都是個理智且清醒的人,很小的時候就明白,人,一定要做自己能力所及範圍內的事,做任何的決定之前都要三思而行,要考慮好這樣做了之後的後果是否承擔的起……
可是那位南梁太子,一個大男人,除了盲目的眷戀一女子,一再的任性妄為,消耗父母對他的信任和親情之外,又做了什麼?
她能理解情之所至時這個男人為了自己心愛的女人的一次或者是兩次的衝動,和不顧一切,可十幾年如一日,毫無原則的這樣做,不管對錯,就為了一個女人而一再的去傷害逼迫自己的父母妥協……
武青林說這位太子殿下的性情軟弱,武曇卻覺得恰恰相反——
他不僅不軟弱,反而心腸冷硬的很。
梁帝也許不是很喜歡他,王皇后也許有從利益方面考慮的心思,但總歸沒有虧待或是迫害過他這個親兒子吧?可是他呢?卻一再的為了個女人讓自己的父母傷心失望……
這樣的人,實在很矛盾。
你說他壞,他卻優柔寡斷,從不傷害無辜,你若說他是良善之輩——
一個為了滿足一己之私,對生身父母最是絕情和冷心腸的人,很可取麼?
顯然,武青林對這位太子殿下的所作所為也不能苟同,只是還要繼續把話說完:“梁元斌失勢,顯然也不在平氏兄妹的預料之中,那平鴻還算有點良心,一聽說太子求情不成反而被自己連累甚至要被廢黜,痛定思痛之下趕緊認了罪,想要再把東宮摘出來。可惜……已經晚了,梁元斌已經自盡而亡。而平氏驚聞噩耗,導致剛生產完的身體二度血崩,也跟著去了。之後,梁元軒上位,順理成章,而王皇后痛失了唯一的兒子,自然將這筆賬記在了她痛恨了多年的平氏身上。那時候新的儲君已定,她就算肯接納梁晉,將他抱回去養,也於將來沒什麼指望了,索性就將所有的心思都轉移到扶持母家勢力上,用心經營。而心裡對平氏忍耐多年的戾氣一朝爆發,就藉著那件貪墨案加重處置,將平氏一脈屠了個乾淨,一了百了。梁晉是前太子遺孤,王皇后自然也是不待見他的,其他的嬪妃更不想沾手,後來不知怎的就交給了宜華長公主。不過那不久之後南梁和我們就翻臉了,她在宮中的身份也尷尬起來,梁帝就是再不待見梁晉,也不可能讓她一直將這個孩子撫養長大,好像只讓她養到五六歲的時候就在宮外賜了一座府邸,把梁晉送出了宮去,直接交由乳母看護了,平時不宣召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