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06章 議取河東

【議取河東】 太平興國四年(979)正月,新春佳節,趙光義召開御前會議,會議主題很明確,“北漢,想想辦法,幹他一炮”。 這在大宋朝堂早已經是公開的秘密,因為“消滅北漢”幾乎可以說是政治共識了,無論是趙匡胤還是趙光義,都曾多次公開表示要收復北漢失地,只不過以前算是愛國口號,或者畫大餅,現在則是正式提上日程,開始走流程。 在會議上,也有不少人提出反對意見,其中領頭的就是主持編撰《舊五代史》的宰相薛居正同志。當然他們不是反對武統,而是反對操之過急,認為應擱置爭議、維持現狀,把歷史問題交給未來。 以薛居正為首的反對派丟擲一個觀點:周世宗柴榮同志和我太祖爺都曾大舉討伐北漢,卻未成功,縱然陛下英明神武,難道……您比柴榮、趙匡胤還牛掰? 趙光義面帶不悅,“其他人還有什麼別的意見嗎?”話是說給“其他人”,眼神卻給到樞密使曹彬。 曹彬立刻閃班出奏,“臣有不同意見。世宗時,乃是史超敗於石嶺關,導致軍心渙散、士氣低落,故而班師;太祖時,駐兵於草地中,將士多染腹疾,故而班師。並非是太原堅不可摧啊!” 曹彬的回答可以稱為職場標準話術。 首先,他巧妙避開了薛居正的邏輯陷阱,沒有針對“趙光義是否比柴榮、趙匡胤厲害”展開討論,而是直接剖析問題的本源——前兩次北伐為何失敗。 其次,以細節撬動全域性。柴榮討北漢不成功,是因為史超挫敗己方士氣;趙匡胤的失敗則直接歸咎於疫情…… 總之,是前兩次運氣不好,不是咱們大領導無能。 趙光義欣慰地點點頭,又與曹彬唱了一小出雙簧,假裝心存疑慮地追問曹彬道:“那如果我們現在對北漢用兵,有多大把握?” 曹彬的回答鏗鏘有力、擲地有聲:“今國家兵甲精銳,萬眾一心,若北伐,必將摧枯拉朽,一戰而成!” “兵甲雖足,然亦不可擅行攻伐。” 人群中慢悠悠地飄出一句話,讓趙光義欣喜的表情瞬間凝固。眾人舉目觀瞧,但見薛居正慢條斯理地踱步出班。 “僕射有何見教?”趙光義的語氣中已經帶著明顯的厭惡和不耐煩。 薛居正侃侃而談,“世宗時,太原倚仗契丹之援,堅壁不出,以致師老而歸;及至太祖破契丹於雁門關,乃驅北漢人口盡遷河南,雖存太原,卻使其窮困危蹙。太祖之所以如此,正因北漢之地,得之不足以拓疆土,舍之不足以為患。望陛下三思!” 薛居正同樣深諳語言藝術,沒有貶低柴榮和趙匡胤,還對趙匡胤給予了更高的評價,說太祖早就能拿下北漢,不拿的原因就是要把北漢當做宋遼的戰略緩衝。對於北漢,大宋採取了放血療法,即不以攻城略地為目標,而是儘可能多的掠奪其人口、牛羊等戰略資源,並且把北漢問題當成了對遼外交的政治籌碼。維持現狀才是對大宋最有利的局面,讓大宋在宋遼關係中處於主動地位,收放自如。 根據北漢史官的記載,大宋的這種釜底抽薪的疲敵策略收穫了積極的成果。北漢的地理條件本身就不利於農耕,人口又大量流失,國內勞動力極度缺乏,好不容易到了糧食收穫的季節,又會遭遇宋軍的針對性劫掠。比如前文有云,北漢不得不向遼國“乞賜糧為助”,農耕文明居然向遊牧民族乞求糧食,創古今未有之舉,滑天下之大稽。 除此之外,大宋當然還對北漢進行貿易封鎖,使得北漢更加困頓。 而北漢每年還要孝敬契丹爸爸一大筆保護費……北漢窮得蕩氣迴腸。 北漢:乞給經濟援助。 遼:請你勒緊褲腰帶。 北漢:乞支援褲腰帶。 連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的北漢,早就失去了劉崇當年南下平賊的雄心壯志,更無匡扶漢室的實力,不會對中原王朝產生任何有效的威脅。 以上就是薛居正所謂的“舍之不為患”。 而一旦吞併北漢,那麼大宋將與遼國正式接壤。當然,嚴格來講,在河北地區大宋與遼國早就接壤,但是雙方都對“幽雲十六州”有著特殊的感情,這個在後文的遼國專題中會進一步闡述,在此簡單說明——雙方都把幽雲十六州當做了緩衝地帶。 換句話說,北漢與幽雲十六州共同構成了宋遼之間的戰略緩衝帶,是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全方位緩衝,雙方默契地維繫著這種微妙的平衡。而一旦這種平衡被打破,就等於扯下了“宋遼友誼”最後的遮羞布,兩大強權再無閃轉騰挪的餘地,代表草原文明的遼國和代表農耕文明的大宋將不可避免發生正面衝突,隨後將是兩國長期而全面的軍事對抗。 北漢彈丸之地,多崎嶇山路,少有令中原垂涎的可耕種土地,從經濟角度上看,對中原王朝實在沒有足夠的誘惑。 這就是薛居正提出的“得之不足以拓疆土”。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