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百一十七章 北崖學制

今年的冬天走的遲了一步,已是二月,冬雪在大地上的痕跡才了卻乾淨,倒春寒讓空氣有些冷冽,可是北崖的空氣卻充滿了熱烈。

四萬人加五千匹駑馬散佈在北崖外的耕田上。馬耕其實很適合大規模的平原,只不過千年的小農小家,用馬有些不划算,不過這對於北崖堡來說,卻不存在這個問題。

秦王府在正月的末梢送來了三十萬畝的馬鈴薯種薯,至於紅薯,袁凌鳯雖然知道南方有人種植,只是調配來不及。

不過紅薯吃的多了容易胃酸脹氣,這一點馬鈴薯稍微好一點。三十萬畝中田,雖說現在的種子達不到袁凌鳯所想的產量,不過畝產兩千明斤還是綽綽有餘的,只是這般作物有些傷地,這一點袁凌鳯上一世作為一個農家子弟還是很清楚的,不過袁凌鳯卻不擔心,等馬鈴薯收穫後,補上大豆就可以,這也算是意外之喜。

有水無肥,那可是農家大忌,沒有了肥料,卻有農家肥,八萬人,兩萬馬,農家肥的原料足夠了。

在過完十五,袁凌鳯就下令讓八村一堡就近籌建堆肥廠,只是有一點壞處,就是這氣味有些不雅。

朱慈烺每天都會隨著嶺衛一起訓練,不過朱慈烺卻沒有去過秦嶺裡面嶺衛備選的營地。不是袁凌鳯藏私,而是袁凌鳯現在每天忙的要死,根本沒有功夫理會朱慈烺。

作為流水線教育下的袁凌鳯,很多東西不精,但是簡單的認知還是有的,八萬人是袁凌鳯手上的所有人手。

嶺衛族衛近兩千人,成為了北崖袁氏巨大的負擔,但是袁凌鳯卻不能讓這些拿著兵器的人去動農具,因為這是袁氏的立家之本。

小孩子不分男女都被趕去上學了,九個育兒所,九個小學,一個族學,袁凌鳯沒有期盼北崖袁氏出現那種經天緯地的天才,但是袁凌鳯卻知道人多力量大這個道理,做學問也是如此,特別是袁凌鳯急需的各類雜學人才。

北崖袁氏沒有大儒,但是累世七代,一般的文人卻一抓一大把,袁凌鳯知道自己最大的缺陷是什麼,就是年歲太小,過了年也只十八,人輕話輕,袁凌鳯縱然有萬般本事,也擋不住一句黃口小兒的譏諷,以前在軍中便是如此,即便袁凌鳯能打仗能帶兵,可是還不是乖乖的被逼回老家了。

兩萬男丁于田裡搶天時,一萬多兒童於簡陋的校舍內習字學文,族學袁凌鳯這會兒還沒時間去管,不過小學的書籍袁凌鳯另闢蹊徑,除了千字文保留外,小學還會學習有著“顏氏家訓之亞”之稱的人《袁氏世範》。

如果把《袁氏世範》和《顏氏家訓》等家訓類著作相比較,就可發現《顏氏家訓》中有很多篇幅來講學問,全書從頭至尾有很多引自經傳的話,有許多是對經、史文章等所作的考證,對書法、繪畫、射箭、算術、醫學、彈琴等方面的見識。

這些充分體現了像顏之推這樣計程車多才多藝或博學多識的風采。《顏氏家訓》有很濃重的書卷氣和學術特色。

而《袁氏世範》給人的感覺是一個對人生世相似乎瞭然於胸的長者把他的寶貴處世經驗娓娓道來。理想性向現實性,學術上向世俗方面,理論轉為重視經驗以及對世俗生活的指導。

不是袁凌鳯自誇,宋時袁採的這本世範,在袁凌鳯心中是為當世第一家訓,不為別的,讀完世範,倫理綱常,家中大小事情,待人處事,怎麼去做,如何去做,世範都有很清楚的解釋,北崖袁氏不是曲寡志高的大儒世家,北崖袁氏以前還餓死過人,適合的才是最好的,塑造北崖袁氏每一個孩童擁有獨立,正直,向上的價值觀,比起去讀那些聽不懂的五經來的實在多了。

袁凌鳯不希望北崖袁氏出現那種早慧的神童,所以三歲到六歲的孩子被集中起來在九個育兒所接受集體教育,說是教育不如說是嬉鬧,三年的玩耍只是為了讓小孩子心裡培養出團隊意識。

之後六年小學,頭三年只有兩本書,除了第一年的千字文,之後兩年便是世範,而到了三年後,便會學習袁凌鳯所編寫的算學。

從三歲到十二歲,九年時間一個擁有獨立自主,積極向上的少年郎便養成了,之後入族學,便是這些少年們選擇自己人生道路的時候了,士農工商各行各業,只要有人想學,袁凌鳯不惜代價也會給族學找到老師,哪怕是有人想要做個屠夫,袁凌鳯也有花重金去請一個屠戶的準備。

北崖袁氏想從文,卻不就,還丟掉了將門身份,雖然關中將門重新接納了北崖袁氏,但是袁凌鳯心中卻有一口氣,一口對陝學的氣,不為別的,袁養和是正兒八經的陝西文人出身,但是臨到危難時,落井下石最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