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武衛和禁軍來人,帶來的是一個信匣,東子到後院將信交給袁凌鳯,不由得問道:“將軍何時歸京。”
袁凌鳯沒有回答,變得有些沉默。袁凌鳯揮了揮手,東子會意。隨著三十一去往前院,東子確定也很想念這些生死兄弟。
拿著信匣回到書房,袁凌鳯開啟信匣,拿起第一封信。看完信,久久沒有說話。
北征,北征。
兩千人屍骨未寒,可是袁凌鳯卻什麼也做不了。
一將功成萬骨枯。
袁凌鳯何曾不想北上雪恥,可是大明現在全面退卻於長城,說白了,大明打不下去了,這兩年周皇后確實賺了很多錢,可是現在內庫和內府的庫房裡面依舊空空如也。
九邊十三鎮讓大明國內安康,雖有邊餉和遼餉,可是一場農民的動亂,邊軍的窟窿越來越大,一年缺餉還可以,但是四五年間邊軍缺餉竟然達到了驚人的兩千萬兩,每年近千兩的軍餉,每年雖然戶部都會撥銀子,可是一直都是風大無雨,邊軍戰力高昂的代價就是壓的大明喘不過來氣的軍餉包袱。
每年餉銀只夠一半,邊軍已經三四年沒有換過裝備了,周皇后兩年時間攢了七百五十萬兩白銀,可是以前的窟窿太大了,兩千萬兩的缺口,不是說堵住就能堵住的。
朝廷撐不下去了,所以讓出來長城以北的土地,收縮防禦,減少花費,以空間換時間,這個道理袁凌鳯懂得,所以他辭官回鄉。
按照最樂觀的情況,兩年時間大明才能讓邊軍正常化。而不像現在的缺人缺餉。
第一封信是鎮武衛寫給袁凌鳯的,鎮武衛現在不像是一支軍隊,更像是一個軍械所。
鎮武衛整編下來成為了一個龐大的怪物。
前軍左軍右軍,每軍三千人,禁軍的將軍們跪在崇禎面前求情,崇禎無奈給中軍又塞進來了一千多幼軍,中軍有書讀,有先生教,加上京軍那些老將軍出面,又塞進來近千人,現在中軍有十二歲到十七歲的少年五千人,至於後軍,現在是王百川在管,人數雖然對外宣成只有三千,可是沒算進來的人更多,那座山谷是袁凌鳯當時規劃的,裡面塞上上萬人綽綽有餘。
如此一來,鎮武司現在的人手三萬上下。再用一個衛所去稱呼它已經不適用了。
本來崇禎派來了一個衛指揮使老頭,是給袁凌鳯鋪路,不過袁凌鳯卻不想平白受這份恩惠,回家了。
東西鎮武司合併,鎮武衛成為了一個比錦衣衛更龐大的集團,再用衛所的名頭就不夠了,所以雖然還頂著鎮武衛的名頭,但是裡面管事的卻是崇禎從自己小冊子裡面找來的一個都指揮使,名叫朱由封。
沒人知道這個和皇帝同輩的宗室將軍是怎麼冒出來的,不過崇禎這種性格的皇帝,能夠信任的人,想來不是簡單角色。
鎮武司的來信,也是這位都指揮使署名的,說是私信,但是卻將鎮武衛的所有情況說了個遍,後軍關係重大。
現在後軍已經不僅僅是鎮武衛的普通一軍了,京軍和禁軍的陸續換裝了後軍出產的武器和盔甲。
現在禁軍騰驤四衛和羽林三衛,京軍三大營七十二衛有十二衛已經換裝了,剩下的預計到今年年底就可以換裝完畢,而這些朝堂的大臣卻不得而知。
崇禎向南方的文閥妥協了,北地不打仗了,文官們再一次獲得了勝利,武人,一群莽夫,皇帝做事欠一分妥當,他們這些文人才是大明的頂樑柱。
這就是軍方的無奈,仗打不贏,就沒有話語權。皇帝沒錢,萬事皆休。
大明軍隊不是沒有一戰之力,只是打仗從來不是戰場的勝敗,決定戰爭的始終是廟堂之算。
袁凌鳯從來沒有小看過吃人不吐骨頭的文臣,打仗從來都是為了利益,而現在文人們還沒有看到過長城以北有什麼巨大的利益。
所以,文人不想打,軍方無力打,皇帝只能選擇妥協。若是現在北上,不是大敗,便是大勝,崇禎明白,朝臣也明白,袁凌鳯更明白,很多人都明白大明是不可能忍下喪土的這口氣的。
打還是不打,全在國內什麼時候安穩下來,什麼時候攢夠了錢糧,打仗先不論輸贏,中原王朝打仗的前提是有足夠的錢糧,而這恰恰是大明沒有的,周皇后的“獨門生意”確實賺了不少錢,可是這些錢都填在了九邊十三鎮和京營中了,據王百川的來信,周皇后去年用各種途徑買下了三十萬頭豕,瘦肉製成肉乾充做軍糧,吃肉多了,吃糧就少了,這也是邊軍五六年間第一次吃飽了肚子,去年也是頭一次沒有拖欠餉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