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
出征之前,錢惟昱便知道嶺南氣候炎熱潮溼,受傷士兵如果不能儘快診治的話,很容易就會在惡劣氣候下感染。所以給林仁肇隨軍攜帶的金瘡藥膏、大理田七、黃蓮、蒲公英、魚腥草那都是敞開了足量供應。相比之下,南漢軍吳珣部即使逃得回去普寧縣城的,只怕也要忍受缺醫少藥帶來的二次減員。
第260章 時間差的藝術
謝貫與吳珣各領一軍,其中一人戰死這種大事,自然是不能自專的了,潰軍回到普寧縣城的當夜,吳珣便親筆寫了一道加急戰報,讓信使送回惠州潘崇徹處請罪。當然,名為請罪的同時,也少不得請示一番後續處置。戰報當中,自然也是寫明三萬大軍經此一役,折損了兩萬之多,而一百五十多頭戰象也全數覆沒,這些覆沒的戰象也不盡都是被殺死的,還有許多是發狂後重新逃回山林野外,成了野象。
此後三四天,吳珣因為兵力大損,只能是謹守普寧縣城,不敢出動。對面的林仁肇因為也遭受了兩成傷亡,自然也派不出全軍出擊,只能是每每分出一兩個指揮規模的小股人馬沿著山路機動,騷擾吳珣兩翼,或抄掠村落補給,或襲擾吳珣糧道。吳珣害怕這是林仁肇的誘敵之計,一概堅守不出,還被林仁肇燒劫了兩筆糧草。
第五日上,吳珣終於接到了潘崇徹的明確軍令迴文:放棄普寧縣城,一路退到惠州城東的惠東縣城,與惠州成掎角之勢固守。
從普寧到惠東,約摸有兩百里的路程,也就是說,這一退便相當於放棄了兩百里的戰略縱深。如果在中原地區交戰的話,這種情況幾乎是不可想象的,潘崇徹要是敢下這樣的軍令,肯定會被君主重責。但是在嶺南的話,情況又不一樣了,從普寧到惠東二百里地,其實也找不出幾千戶民戶人家,實在是荒涼得緊。
“潘大帥可有交代為何要後撤麼?末將並非不遵軍令,然則若是貿然放棄城池……只怕陛下將來責備,潘大帥也不好交代啊。”
吳珣看著潘崇徹的書信,一邊依然不願相信地詢問著潘崇徹派來的信使。
“吳節帥,我家大帥說了。今番越賊南來,時日頗為惡毒,正是六月末夏糧將收時挑動戰事。大軍動員徵發又要時日,今夏糧秣徵集大受影響,百姓團練被強徵入伍、耽誤農時者甚眾。普寧之地直至惠東,數百里地不足萬戶民戶,此前屯駐三萬大軍,軍糧從何而來,吳節帥也是清楚的。
如今既然越賊掌握了依託山勢地形大破象軍的戰法,我軍繼續死守此處已無意義,不如退兵到惠州一帶,依託東江平原廣袤之處,再尋機與越賊決戰——這些都是潘大帥的原話,標下不過轉述而已。”
東江便是珠江三大支流當中,最東邊的那一條了,那江發源於贛州和梅州之間的大庾嶺中,沿著梅州、惠州至興王府匯入珠江主流。因為東江水勢浩大,所以惠州地區方圓兩三百里倒也可以尋得嶺南少見的大片平原地帶,一直阡陌連綿直達興王府,是嶺南最為富庶之地。
潘崇徹的意思很明白:既然已經弄清楚了此前揭陽江一戰,南漢軍的象陣是如何輸的,吳越軍是如何依託地形優勢,因勢利導廢掉了南漢軍象陣衝鋒優勢的。那麼,換一個戰場,避開吳越人如魚得水的山地戰,把戰場拉到惠州平原上來,拉到一個可以徹底發揮象群集團衝鋒的地方,不就是兩全其美的辦法了麼?
這就好比後世一支裝甲部隊和一支山地戰部隊交戰,山地戰部隊肯定希望在山地叢林乃至城市戰地形作戰,而裝甲兵部隊自然希望大平原決戰。如今擁有象群的一方,就好比是站在了裝甲兵部隊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只不過,要想發揮這個自主選取主場的優勢,必須放棄一些不怎麼重要的外圍領土,僅此而已。
至於潘崇徹說的第二點理由,諸位看官一開始可能看不明白,這裡便需要說明一個情況——嶺南劉晟、劉鋹父子二代都是窮奢極欲之人,地方府庫積藏時常緊張,更沒有建立過類似於北朝的“常平倉”制度,所以到了每年夏糧、秋糧徵稅之前的時候,府庫錢糧都已經比較緊張了。
以嶺南的炎熱氣候,其實原本正月裡下種水稻,也是可以正常成長的,但是奈何如今南漢人口中的大多數,都是唐末年間遷徙來的,不是嶺南本地人——因為870年代的時候,黃巢大軍路過嶺南的時候,光是在廣州就殺了、吃了20多萬人,整個嶺南為之一空。如今嶺南的人口,多是黃巢離去後、大唐滅亡前者30年因為中原戰亂重新遷徙過來的。
所以幾十年來,這些兩湖而來的普通農人也不懂得改良農時,提前下鍾,依然按照兩湖地區的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