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普遍蓋有厚達10—44 厘米的淤泥,一般厚約20 厘米。而二號
坑的淤泥僅僅2 —5 厘米厚。同時在一號坑東端的長廊部分曾發現用極薄的竹皮織
成篩眼形的編織物炭跡一處。這些現象可進一步證明俑坑是在建後不久被焚的。假
如時間相隔很久,兩個俑坑的淤泥應堆積得更厚更多。竹的編織物、麻繩、箭桿等
這些細小的東西也早已腐朽,就不會再被有燒成炭跡和灰跡的可能。請結合歷史文
獻來看,《漢書·楚元王列傳》就曾有“項羽入吳發之, 以30 萬人30 日運物
不窮”的記載。秦始皇陵是否被項羽掘過,目前還難以拿出事實來驗證,但項羽大
軍來過始皇陵併火燒陵園地面建築卻不容懷疑,至今仍可看到陵園建築遺址內堆積
著很厚的磚瓦殘片、紅燒土塊以及炭跡灰跡等。
秦兵馬俑是秦始皇陵園的一部分,既然項羽燒燬了陵國建築,那麼洗劫兵馬俑
坑也在情理中了。當然,陵園建築明顯,而秦俑坑深埋於地下,不易發現,但是我
們知道始皇陵工程修建了幾十年,參加修建的人幾十萬,他們中的多數人應該是了
解秦陵佈局的基本內容。這些人來自全國各地,項羽軍中肯定會有參加過始皇陵園
修建且知道兵馬俑情況的人。
既然項羽能夠知道秦陵附近有兵馬俑坑,又能知道俑坑所在地,那麼在焚燒陵
園建築的同時對兵馬俑坑的洗劫也就不難理解。儘管秦俑坑內沒有珍寶奇貨,但有
形同真人真馬的秦國軍隊和數以萬計的實戰兵器。項羽這位楚國責族出身的將軍,
對秦始皇以武力踏平楚地,殺死其祖父和叔父,毀滅他貴族美夢的秦國軍隊自然懷
有刻骨仇恨。單從報仇雪恥這一點而言,兵馬俑軍陣正是最好的物件之一。在復仇
心理的驅使下,他命令軍隊士卒掘開秦俑坑,砸碎兵馬、奪走兵器、燒燬建築也完
全在情理之中了。
事實還清楚地表明,在秦亡之前沒有人敢去焚燬兵馬俑坑,秦亡以後、經過四
年的楚漢戰爭,項羽兵敗自刎烏江畔,漢高祖劉邦掌握政權後曾指派始皇陵“守冢
十二家”,主管看護陵園。在這種情況下,出現大規模的焚燬現象也不可能。所以
我認為兵馬俑坑的焚燬時間是在秦漢之際的重大政治變動時期。在這個時期最有條
件和可能的破壞者應是項羽。程學華先生(著名考古學家、中國秦俑學研究會常務
理事):
我也不同意“沼氣自燃”說。所謂沼氣自燃,坑中並不存在產生沼氣的條件,
既沒有沼氣,哪來的“沼氣自燃”說?按發現被燒後的遺蹟遺物,結合有關歷史文
獻記載,袁仲一先生所說的項羽焚燬似乎還是言之有證,持之有據的。但透過鑽探
隊對陵園深入的調查鑽探和區域性清理所獲資料來看,我認為俑坑焚燬的真正原因是
秦人的一種自焚儀式。
我的依據是1977 年,在秦陵園西側的內外城垣間發現一座曲尺形的馬廄坑。
區域性清理時,我發現在坑的門道端底層有用細繩絞磚坯砌成的長140 厘米、寬90
厘米、高60 厘米的引火底爐,坑道口施棚木處又留有入風空隙,坑底西部和爐的
前邊有一段不長的空間,堆放著大量被燒的灰燼,這明顯是坑建成後為葬儀需要所
焚燬的鐵證。其次陵國內還發現有被燒燬的陪葬坑。
更為有趣的是,與銅車馬為一組的陪葬坑,其中一個單元焚燬得很徹底,但銅
車馬所在的其它幾個單元並未焚燬。
兵馬俑坑的一組情況也是如此,一號坑焚燬較為徹底。二號坑東北隅蹲跪式俑
一區焚燬程度與一號坑略同。其它車、騎及步騎混編三區和三號坑相同,未經焚燬。
從目前陵城垣以內和以外發現地下陪葬坑焚燬與未焚燬的情況可以歸納為這樣
幾個特點。
焚燬的陪葬坑一般為大中型,建築結構為多斜坡道,坡道對邊的坑壁也見豎穴
小道口。坑內有用夯土築起的隔梁,將坑分成若干過洞或長廊,過洞與長廊或徑直
或縈環曲繞,但都能互相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