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3 萬馳救,匈奴敗退北還。次年,匈奴發兵攻上谷、漁陽郡(今北京以北地區),
漢武帝命大將軍衛青、李息率精騎數萬,採取大迂迴戰略,暫置上谷、漁陽於不顧,
而是西出雲中(今內蒙托克托東北),迅速沿黃河向西,繞至朔方側後,對河南地
區的匈奴樓煩王和白羊王進行襲擊,一舉殲敵5000 人,繳獲牛羊百萬餘頭,迫使
二王北遁。衛青率部一直追至高闕(今內蒙杭錦後旗西北),盡得秦時河南地,從
此,漢朝在此設立了朔方郡。河南之戰,揭開了中國騎兵時代的序幕,從此,騎兵
作為一種成熟和龐大的軍事陣容,成為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力量。
匈奴失卻河南之地後,痛心疾首,聞之者未嘗不哭。右賢王曾多次進攻朔方郡,
想奪回河南失地,又無不被漢軍騎兵所擊敗。公元前121 年,漢軍又發起了規模浩
大的“河西之戰”。驟騎大將軍霍去病率數萬騎兵,西進河西走廊,奔襲兩千餘里、
共殲匈奴4 萬餘人,打通了西域通道。公元前119 年,嘆武帝又派大將軍衛青與霍
去病分率兩個騎兵縱隊約十萬人,分別出定襄、代都,又發動了“漠北大決戰”
(今蒙古庫倫東南地區),共殲匈奴主力九萬餘人,使漠南的匈奴王庭從此絕跡。
這次戰役,在反映了漢騎兵已出現第一個高峰的同時,也完成了獨立的戰術理論體
系。正是由於漢武帝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才使中國的騎兵達到了鼎盛時期,不
但在秦漢而且在中國千年長河的騎兵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秦俑坑焚燬的對話錄
在秦始皇陵兵馬俑出土十幾年後的今天,有觀光者來到秦俑博物館,仍可見到
這支地下大軍的無數將士倒臥在泥土中,有的四肢分離,有的粉身碎骨,有的腦殼
迸裂,似一場血戰剛剛在這裡發生,其悽慘之狀目不忍睹。那用夯土築成的土隔梁
上,到處遍佈著一塊塊,一堆堆木炭遺蹟,表明了俑坑曾遭到過大火的焚燒。面對
這文明的劫難,人們在扼腕嘆息的同時,也自然地要發出種種疑問:劫難發生於何
時?誰是劫難的主要製造者?焚燬俑坑的目的又是什麼?帶著和觀光者相同的心情,
在秦俑博物館採訪的日子,我分別和袁仲一,程學華,李鼎鉉等幾位對秦俑頗有研
究的考古人員進行了多次長談,意在解開心中的疑竇。袁仲一先生(著名考古學家、
中國秦俑學研究會會長):
我認為兵馬俑坑是項羽軍隊焚燬的。在對一號俑坑的試掘和發掘中,我們發現
這樣一些不正常的現象:一是文物的移位。如有的地方本來沒有戰車遺蹟,卻出土
了車上的銅鉤件。有的陶馬耳朵、尾巴、飾物也散落在本來沒有陶馬的長廊內。二
是文物不全,如俑坑內出土了許多銅劍鞘首,而不見劍的露面。在第七過洞的淤泥
中出土了一銅劍鞘首,裡面殘存著長約8 厘米的劍尖一段,但卻怎麼也找不到劍身。
在出土的長兵器中,有柄無首,有■無首的情況也很多,這說明坑內有些文物是被
人拿走了。
從發掘情況看,一號坑的全部和二號坑的一部分,都是因為被火焚燒後塌陷的。
火焚的原因是什麼?前幾年有人發表文章說是由於俑坑內的沼氣而引起自焚。這種
觀點我認為是不對的,因為在發掘中沒有發現俑坑內堆積大量腐植質的跡象,裡面
放的盡是陶器和青銅器,坑內雖有淤泥,但泥質比較純淨。裡面含有大量的細沙,
這些物質不具備產生沼氣的條件,也就談不到沼氣自燃。
我認為項羽焚燒俑坑的理由,早在《臨潼縣秦俑坑試掘第一號簡報》中就作過
論述,現在需要再補充的幾點是,後來在發掘中還有些值得注意的跡象。在一號坑
的第二次發掘中,曾發現了一座西漢合葬墓,墓中出土有“五株”錢幣,錢幣形制
屬於漢武帝時期,這是整個俑坑發現時代最早的一座後期墓葬。它的發現說明俑坑
在漢武帝時期還不為所知,同時告訴我們俑坑焚燬的絕對時間至少在漢武帝以前。
一號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