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前方有佛祖為之等候。所以,哪怕行至山窮水盡處,也無法抵抗他內心的豐盈。儘管如此,在漸行漸遠的行途中,他還是會回望家山,看一輪紅日,銷盡兩鬢風霜。儒家講忠講孝,佛教也講忠孝,德清禪師曾說過,出家人寧可上負佛祖,下負我憨山老人,不可自負,不可負君,不可負親。
白雲出自深谷,靜水來於石林,而人也有來處和歸處。寄身蒼茫紅塵,難免悵惘不知所依,但每個人,終要沿著屬於自己的方向,去完成今生的使命。哪怕做一艘迷失在江海的小舟,卻也清楚有一處港灣,正等待著它去停泊,只是還需要尋找。人生就是如此,經歷萬水千山,方能歸於禪寂。直到某一天,白髮蒼顏,老到幾乎認不出彼此。可你還是你,我還是我,就這樣坐在薄秋的午後,品一盞清茗,訴說一世過眼的滄桑。
友對我說:“你閒時給我寫兩個字,捨得。”我聽後心生迷離,因為到如今,我亦做不到捨得,捨得過去,捨得當下。所謂捨得,有舍便有得,何謂舍?又何謂得?《金剛經》裡說過:“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眾生的心,隨著時光的流轉而改變,努力想握住些什麼,心中藏著的,卻已是虛空的回憶。
我告訴友,或許這兩個字,要在一位得道高僧的筆下,才能灑脫從容些。我只是一個平凡的人,在茫茫世路上徜徉,看罷春花落,又見秋葉黃。以一顆平常心,在水墨中行走,無謂捨得,無謂放下。
第四章 是幾時,龍袍換成袈裟
閱罷楞嚴磬懶敲,笑看黃屋寄團瓢。
南來峰嶺千層迥,北望天門萬里遙。
款段久忘飛鳳輦,袈裟新換袞龍袍。
百官此日歸何處?唯有群鴉早晚朝。
——明·建文帝
我從來不是一個探秘者,總覺得所有的秘密,都是一道傷痂,你想知道答案,就意味著要揭開別人的傷痂,讓早已停止疼痛的傷口再次疼痛,痛得無以復加。歷史是無辜的,逝去的先人是無辜的,緘默不語的秘密亦是無辜的。可我們卻總是堅持不懈地去挖掘和尋找,那是因為每個人都有一顆好奇心。事實上,許多秘密,湮沒在歷史的沙塵下,永久地不見天日。任憑後人如何去追索,曾經設下的謎題,再也不會出現謎底。
偶然在一個網站看到建文帝遺留的幾首詩,據說是他逃亡到西南,做了和尚之後所寫下的。心中不禁訝異,這個明朝皇帝,失國之後的下落始終是個謎。難道他真的逃出了宮殿,做不了皇帝而去做和尚,並且做一個喜歡寫詩的和尚了?關於建文帝生死去向,一直是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一個至今都無法破解的謎。當年因建文帝削藩,導致其叔父燕王發動“靖難之役”。建文帝的帝王之位,僅坐四年就被迫退下,他在一場大火中不知去向。
燕王朱棣始終不肯相信,那具穿著龍袍,已經燒成灰燼的屍體就是建文帝。他寧願相信建文帝已經秘密逃離皇宮,於是派士兵四處追尋他的蹤跡,是因為朱棣害怕有一天,還有一線生機的建文帝會復國再起。儘管軟弱的建文帝,其軍事謀略遠不及朱棣,但朱棣所得的皇位畢竟不是名正言順。他叛國奪位換來的江山,就真的坐得那麼安枕無憂?縱然他比建文帝更有帝王的魄力,有君臨天下的霸氣和膽識,甚至明成祖的統治時期,被稱為“永樂盛世”。但是篡權奪位,謀害親侄,對他來說,終究是一場夢魘。每當午夜夢迴,他都會聽到建文帝淒厲的喊聲,響徹在偌大的宮殿。永樂十九年,明成祖遷都北京,以南京為留都。這或許可以看成朱棣的一種逃避。
建文帝究竟去了哪裡?是葬身在那場無情的火海中,早已成了陰司亡魂,還是真的逃離出宮殿,在流離失所的境況下,做了深山苦僧?記得電視上看過一集《尋找建文帝》的探秘史,在南京明朝皇宮不遠處,找到一個洞穴,從洞口鑽進去,可以直通宮殿。難道建文帝就是從那條通道逃離,保全了性命?又或者說,他早就預料到燕王終有一天會破城而入,早早命人暗地挖好通道,是為了有一天可以逃亡?可是他走時身邊還有隨從嗎?留下長子焚死火中,兩歲的次子成了朱棣的俘虜,足足被監禁到56歲才重獲自由,這些都是他早有預料的嗎?
這就是生在帝王之家的無奈,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一人失勢,則草木皆枯。無數後人都循著明朝歷史所剩餘的一絲蹤跡,尋找建文帝。建文帝被其祖父朱元璋描述為一個早慧、孝順和正直的皇孫,對他寵愛有加。其父朱標太子在盛年時早逝,朱允炆作為朱標最年長的兒子,被立為儲君。二十一歲的建文帝在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