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6部分

要有機會有能力,必會做文化方面的建設。

在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中,曾國藩完美無缺,在私生活上,更是亮點突出。曾國藩向來提倡節儉,值得注意的是,曾國藩只認可在私生活上提倡節儉,節儉也只有在個人生活中才是美德。縱然已做了兩江總督,無仗可打,沒有任何大的支出,曾國藩也要求家人保持農家本色,他讓全家的女人不能忘了織補,他的鞋子也是兒媳、女兒做的。有人曾不懷好意地問曾國藩:“節儉也是做給中央政府看的?”

曾國藩白了對方一眼:“是做給自己的內心看的。”

就在他在金陵幹著自己喜歡的事業時,1865年5月末,接連而來的三道聖旨打破了他的平靜,讓他重新開啟了下個戰場的大門。

三道聖旨的核心內容一致:僧格林沁被捻軍搞死了,曾國藩迅速帶兵鎮壓捻軍。

僧格林沁是大清王朝的一張王牌,沙場老手,戰功一流,曾多次擊潰太平軍分支部隊,想不到卻死在捻軍手裡,讓人不勝唏噓。

捻軍是活躍在安徽、江蘇、河南、山東、湖北等地的流動武裝,“捻”是一群、一股、一夥的意思。由這個稱號可知,他們兵力有限。和太平軍不同的是,他們都是騎兵,擅長運動戰,只佔領一兩座不起眼的城池,作為根據地,打一槍換個地方,這就是曾國藩所謂的“流寇”,看似力量弱小,但由於行蹤極不靠譜,突然出現突然消失,所以特別難對付。

曾氏兄弟收復金陵後,慈禧覺得應該由中央政府軍隊取得一場大勝,壓一壓湘軍的氣焰。僧格林沁主動請纓,他仔細審視了一番,發現最合適的敵人就是“捻軍”。因為捻軍看上去弱小,又喜歡逃跑,而且他的兵團也以騎兵為主。尤其重要的是,當時太平軍老巢被攻陷,和太平軍始終保持密切關係的捻軍失魂落魄,看上去更容易對付。

1864年年末,僧格林沁嗅著捻軍的味道,在江蘇、山東幾齣幾入地拼死追蹤。有時候一月之間,賓士不下三四千裡。捻軍利用他急於求戰的心理,故意避而不戰,每日行軍一二百里,拖著他繞圈子。僧格林沁累個半死,不但顧不上吃飯,連下馬的時間都沒有。雖然如此賣力,卻始終無法和捻軍主力做決戰,於是,僧格林沁得了狂躁症。1865年5月,僧格林沁終於在山東菏澤的高樓寨找到了捻軍主力。其實,這是捻軍首領賴文光故意讓他找到的。

賴文光是個軍事奇才,他把捻軍最擅長的游擊戰和太平軍擅長的千里奔襲的運動戰結合為一,創造了屬於他自己的戰法。他用了近半年時間,牽著僧格林沁的鼻子跑來跑去,跑得僧格林沁五內俱焚,最後在高樓寨設下埋伏圈,引早就怒髮衝冠、失去理智的僧格林沁進入包圍圈,一番血戰之後,僧格林沁被殺,他的騎兵團全部戰死。

清政府唯一倚靠的軍事力量灰飛煙滅,只好啟用它最不願意用的湘軍。

接到最後一道聖旨的當晚,曾國藩穿著女兒縫製的布鞋,坐在椅背高高的太師椅裡,毫無表情。

幕僚們在底下小聲地議論,主題當然是僧格林沁的死。有知道內情的幕僚輕輕地說,曾公早就知道僧格林沁必敗,僧格林沁最後一次追捻軍進山東時,曾公就向中央政府指出,僧格林沁兵團轉戰經年,疲勞過度,應該到曠野之地歇息,養精蓄銳。可僧格林沁不聽。你們也知道,僧格林沁這人傲慢無禮,始終認為咱們湘軍不是科班出身,也瞧不起曾公,如今怎樣……

幕僚們的聲音越來越大,曾國藩彷彿沒有聽到,他陷入深重的沉思裡。今時不同往日,他已經五十四歲,老了。他不想再出徵。這段時間裡,他總感覺到精力不濟,那些年如影隨形的銳氣和意志力漸漸遠離他,使他成為一個失魂落魄、毫無進取精神的老頭。

有些時候,他認為是自己的修行不夠。在他看來,人最應該修行的就是意志力,必須要時刻約束自己的意志以養精蓄銳,讓自己的意志力免於分散和浪費,從而獲得來自約束所產生的速度。但他發現,在過多的深思焦慮中,人往往約束不住自己的意志力。內心強大隻是一種夢想,所以當意志力分散和浪費後,無論是思維速度還是行事速度,都會變得緩慢。這是個惡性迴圈,一旦人生的速度慢下來,所有事就會變得力不從心。

他幾乎是從百無聊賴中醒轉過來,聽到了幕僚們討論的聲音,如滾滾春雷。他咳嗽了一聲,廳堂裡馬上鴉雀無聲。

“諸事棘手,焦灼之際,我都想幹脆躺在棺材裡算了,也許比活在世上更快樂。”

幕僚們面面相覷。

曾國藩接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