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蘊藏著豐富石油資源的土地很快就會成為德國人的新朋友。
在侵略蘇聯時,希特勒還向阿拉伯人發去了正式祝福,願他們早日取得獨立,並致信耶路撒冷的大穆夫提表示支援,稱讚阿拉伯文明是一個古老的文明,並且與德國有著共同的敵人:英國人和猶太人。德國與穆斯林的關係如此親密,以至於有一位學者獻媚地將沙烏地阿拉伯稱讚為“瓦哈比(Wahhabi)式的第三帝國”。
現在輪到英國人著急了。印度英軍總司令韋維爾上將(General Wavell)指出,伊拉克差一點就成了噩夢,眼下我們必須採取措施捍衛伊朗,很難說德國的勢力是否會擴張到那裡。他在1941年夏天寫信給首相溫斯頓?丘吉爾說:“一定要用印度的防禦力量將德國人擋在伊朗之外,如果失敗,那裡很快就會重蹈伊拉克的覆轍。”
將注意力集中在伊朗是正確的,自開戰以來,德國在那裡的宣傳攻勢就未曾停歇過。一名美國記者報道稱,1941年夏,德黑蘭街頭的報亭上擺滿了《訊號》(Signal)雜誌,該雜誌是戈培爾的喉舌之一;同時電影院裡還放映著《西線的勝利》(Sieg im Westen)等慶祝德國在法國和西歐取得勝利的影片。
希特勒對蘇聯的入侵在伊朗也引起了熱烈的反響。據一些報道稱,人們聚集在德黑蘭市中心的賽帕(Sepah)廣場上,以慶祝德意志國防軍攻下了一座又一座的蘇聯城市。英國駐德黑蘭大使裡德?布拉德爵士(Sir Reader Bullard)在入侵行動幾天後向倫敦報告說,麻煩的是“伊朗人對德國打擊他們的宿敵俄羅斯普遍感到興奮”。
著名的波斯學者安?拉姆頓(Ann Lambton)在被問及對局勢的看法時表示,伊朗的軍隊和街頭巷尾都充斥著親德的情緒,“尤其是年輕的軍官們,他們都希望德國獲勝”。英國軍官幾乎持同樣觀點:當地民眾對德國的熱情和對英國的失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裡只有極少的人支援英國,因此可以預見,如果德國人進入波斯,他們將受到極大歡迎”。德國駐德黑蘭大使歐文?艾特爾(Erwin Ettel)也是這樣認為的,他向柏林報告說,如果英國人在伊朗採取行動,他們將面臨“頑強的軍事抵抗”,並將促使伊朗國王正式向德國提出援助請求。
當英國人意識到如果德軍東進,自己將毫無還手之力時,他們對伊朗投入德國人懷抱的可能性更加擔憂了。不久前還是印度英軍總司令、現被任命為中東英軍總司令的奧金萊克(Auchinleck)上將被簡要告知,希特勒的軍隊將在1941年8月中旬抵達高加索。在英國人看來,這無疑是一場災難。德國人急需石油,如果讓他們控制了巴庫和高加索的石油生產,就大事不妙了。印度事務大臣里奧?艾默裡(Leopold Amery)指出,更糟糕的是,他們還將因此離伊朗和伊拉克的油田“更近”,這無疑會埋下“各種各樣的禍根”。換句話說,德國人似乎不僅能夠找到可靠的石油來源以驅動其船隻、飛機、坦克和其他機動裝備,從而解決他們的“阿喀琉斯之踵”,還可能使英國無力繼續支撐戰鬥。奧金萊克將軍認為,有必要制訂一項計劃,以保衛從巴勒斯坦到巴士拉再到伊朗油田一帶的土地——這一計劃後來被命名為“支援行動”(Operation Countenance)。
伊朗的戰略位置使其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儘管斯大林在1939年與希特勒達成了協議,但是兩年後德國的入侵促使蘇聯轉而成為英國及其友邦的盟友,這在以前是難以想象的。華盛頓隨之宣佈:“美國政府決定將給予蘇聯一切可能的經濟援助,以幫助其抵抗武裝侵略。”同時,美國駐莫斯科大使也在私底下向斯大林保證,美國決心“盡全力”打敗希特勒,並且準備好為此作出任何犧牲。
問題在於如何將武器裝備運到蘇聯。駛往北極圈內的港口需要極大的後勤保障,而且在深冬時是相當危險的。同時,在日本已經控制了太平洋西部海域的情況下,缺乏除符拉迪沃斯託克之外的可用港口也是個問題。顯然,唯一的答案就是控制伊朗:這將防止德國在當地獲取立足點和支持者,並且能更好地保護同盟國極其重要的自然資源,還將為阻止德軍繼續無情東進提供一個合作良機。
這不僅符合同盟國的戰爭目標,也與英國和蘇聯的長遠利益相契合:佔領伊朗將給予他們渴望已久的政治影響力、經濟資源和戰略價值。當希特勒決定背叛他的莫斯科盟友的時候,他就已經放棄了這些令人心動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