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形式引導他逐步回答)。
比如:“今天,小留裡和小望來玩了。一起聽錄音機,一起吃午飯。沒有做功課。結束。”
這是他小學五年級寫的短文。
以他的暑假作業為契機,我開始嘗試每天讓徹之寫上幾行短文,配上圖畫,做成獨特的插圖日記。
原口老師也嘗試用插圖日記的形式,讓徹之練習把經歷的事情寫成文章。首先,以二選一式逐一提問,把每個答案寫成一行兔子,句中嵌入助詞,使其完整。然後,讓他把每個兔子抄寫在一張小紙條上,將這些小紙條按一天活動的順序排列。最後,讓他謄寫在日記本上,形成日記。
小學五年級某天的日記:
今天老師和小徹一起騎著腳踏車去了佐賀大學。
在農學系和教育系的二號館、三號館進行了衛生間探查活動。
在第二生協的自動售貨機那裡【譯者注:省力內容為“購買了雞蛋掛麵”。】,吃了咖哩味的雞蛋掛麵。
在插圖裡畫著要進入建築物的徹之,他的耳朵被畫得很誇張。在圖中還有衛生間的標誌。
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和原口老師一起去長崎旅遊。在賓館裡寫的日記。
去長崎了。到達長崎站後,進行了衛生間探查活動。乘坐了遊船、轉馬。
另外,日記裡還記錄了當天在魚座餐廳吃的午飯選單以及當晚住宿的長崎賓館的全稱。
當時的徹之完全不能說出自己一天的經歷,現在他能邊看日記,邊回顧當時的情景,一個一個進給我聽:誤入女廁所窺探,被原口老師批評了一頓;在水族館看到了企鵝;在遊樂園裡乘坐了噴氣式飛機、新幹線和摩天輪,等等。
(經歷的事情認真地用語言記述,讓他記憶。即使過了一段時間,他仍能回憶、講述——當然,還需要藉助照片、文字等眼睛能看到的東西。當時,日記只不過是全部照抄的記錄而已,如今的徹之卻能明白日記內容的意思,用語言講述,可見日記之功,不可小覷。)
現在,徹之把勞動所得儲蓄起來,利用暑假外出旅行。為了重溫記憶(或確認記憶),策反以前遊歷的故地。
1994年的暑假,和旅伴一起去九州旅行。在大分、熊本、佐賀輾轉一圈之後,最後到達長崎。在那裡,也許為了確認記憶,重溫舊夢吧,去了趟小學時曾到過的長崎站。
至今徹之談起當時的旅行依然興致勃勃:和中村輝義(旅伴,佐賀大學的學生)一起去九州旅遊。在熊本,高原由美(中村的朋友)帶我們去觀光。在長崎,和福田隆治一家去了荷蘭村。紗千和真千兩位小朋友真可愛。
(也許存在記憶倉庫中的城市風景和閱歷與現在學會的詞彙結合起來了,所以才能以語言的形式說出來了。)
如今的徹之比較懷舊,總想去看看原告照顧過他的人,逛逛令他懷念的地方。每年去佐賀的時候,總不忘去拜訪以前受過訓練和療育的佐賀縣教育中心、國立肥前療養所等地。對他來說,這些機構也是有著美好回憶、值得懷念的地方。
現在一有空閒,他就跟我講許許多多孩提時期的趣事。
*回答“為什麼”
對於何時、何地、誰、做了什麼這些提問,由於是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只要在實際經歷的時候跟他講清楚,他就能說出固定的答案。
但是,他卻回答不了為什麼。對於“為什麼想這樣做?”“為什麼這麼做?”類似這些提問,徹之好像現在也難以回答。因為要回答這些問題,就要把以往的體驗和經歷全部用腦中既有的語言詞彙回憶起來,而且要從中甄選出符合提問的理由來回答,這就需要高度靈活的判斷力。這個徹之還在學習中。
為此,我讓徹之從小就接受訓練。
徹之要喝水的時候(他不會用語言,只會用行動來表示),我就順勢替他說“嘴巴幹了,想喝水吧”,適時地把為什麼想這樣做的理由附加上去,用語言幫他表達出來。
嘴巴幹了的一套模式教了幾年之後,在他七歲某一天,他拿著杯子過來說“水,水”,於是問他:“想喝水嗎?為什麼?”他回答:“嘴巴幹了。”(機械性的回答)我當時特別驚喜:他會說理由了!
徹之特別喜歡水,但一旦衣服弄溼了會非常難受,不分場合馬上就要把溼衣服脫掉。所以我總會備好一套替換的衣服,隨時給他換上。可是,看到徹之突然脫下褲子、內褲,不知情的人都會嚇一跳,徹之也就免不了會捱罵吧。
如果徹之能說“(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