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變化萬端,卻氣韻流暢。
整個山勢平緩柔和,分東西兩峰。山頂有古柏如蓋,有小亭翼然,山下臨水建有石屋,隔水而望,幽深無比。夏山主要採用掇山為主的疊石技藝,以湖石的玲瓏剔透和高超的疊石技藝表達了江南山水的婉約柔美。也是疊石技術和藝術的完美結合。
江南的夏日是“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所以此處池西岸臨水處置一“蛙石”,池岸以湖石圍點,曲折凸凹。池中睡蓮點點,無論是淡淡的紅、還是淡淡的紫都在以最輕盈的身姿點綴著夏日的蒼翠。俗稱“荷塘蛙鳴”。
水上架曲橋一道,青石板的橋面,三折後直達洞口又延伸隱沒于山腹,使水尾藏起。給人有無限幽深的感覺。
曲橋側立一湖石,此石修長飄逸,自下而上有三個近圓形的孔洞。如剔淨的魚骨。這塊修長飄逸的湖石遮去下面的孔洞,其上部又極似漢字中的“醜”字。
宋代的蘇東坡雖然做過揚州的太守,還一上任就廢了擾民的“萬花會”,可是他肯定沒有見過幾百年後才現身揚州的這塊“醜石”。
不過他:“石文而醜,一醜字而石之千態萬狀備也”卻好像是專為此石而說。石不能言最可人,亦或是此石感遇知音,轉為印證此語才靜默的佇立在這城市山林。
賈平凹也曾就石之“醜”而說:“石以醜為美,醜到極處也就美到了極處。”這石中精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稱它為“鎮園之寶”當為不過。
雲落和顏沉魚細看又頗像“月”字,點明揚州是個月亮城…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醜石之後有一石魚,張嘴擺尾,神態生動,和池中金魚相映成趣。石魚右上方,湖石山上有云南黃馨一株,倒垂枝條已近水面。微風過處搖曳生姿,彷彿綠色飛瀑掛于山前,平增了許多生意。
夏景疊石以青灰色太湖石為主,疊石似雲翻霧卷之態,造園者利用太湖石的凹凸不平和瘦、透、漏、皺的特性。疊石多而不亂,遠觀舒捲流暢,巧如雲、如奇峰;近視則玲瓏剔透,似峰巒、似洞穴。
池中游魚嬉戲石洞之間,靜中有動,極富情趣。池塘右側有一曲橋直達夏山的洞穴,洞之幽深,頗具寒意。山頂建一鶴亭,傍依老松虯曲,凌雲欲去。
渡曲橋,入夏山石屋,起初會感到黯淡不適,片刻後,就會發現有絲絲光亮從石隙中透入,假山內部的立面也就在眼前逐漸的清晰起來了,洞壁變化多端,層次分明,沿山臨水處多孔洞,從裡向外看,每個洞孔都似畫框一般為我們取捨著洞外的景色。
夏景的池水、山石、花木隨著腳步的移動,景物也變換著,這就是造園上的“框景”和“移步換景”的手法,江南私家園林因為空間有限,這種手法採用較多。
是利用美學上分割的原理把空間延伸擴大了,所以園林上有“越拆越小,越隔越大“的說法。每當夏日,古木生風,拂水而來,令人神清氣爽。
夏山頂有一四角小亭,名為“鶴亭”。這裡是主人養鶴之地,寓以“鶴舞雲霄,神仙福地”之意。對聯“立如依岸雪,飛似向池泉”所描寫的正是仙鶴。松柏常青,仙鶴長壽,寓意松鶴延年。
夏山如雲,若有鶴舞其間,那可真是神仙福地了。鶴亭東南角處是夏山石室透入光亮的石隙,亭角恰好為石室庇護了風雨,細節的處理也如此周到。亭前有一古柏,枝條虯曲;伸出涯際,增添了夏山的蔥鬱氣氛。
立於山顛,環顧四周可見湖石圍點成的“欄杆”,不僅確保了遊人的安全,還增加了山體的高度,可謂匠心獨運。
鶴亭東有一紫藤,立於夏山山道的出口處的山石邊,枝葉交錯如蓋,藤條相互纏繞,根徑已經融為一體,彷彿歷經了滄桑。每到暮春時節,就會開出一串串淡紫色的蝶形花穗,長約盈尺,輕輕低垂,散發出陣陣芳香,在初夏的陽光下,隨風飄動,格外媚人。
夏山柔美秀麗,綠樹青波,一派江南風情。由夏山向東,可轉至一氣勢不凡的長廊之上,此長廊被稱為世界上最長的長廊,之所以這麼說只是因為長廊這頭走到盡頭等於從夏天走到了秋天。
這是園中連線夏秋兩景的抱山樓,樓前的長廊如長臂將秋夏兩山抱於胸前,抱山樓由此得名。抱山樓為七開間的樓房,上有“壺天自春”匾。
壺天自春取自《個園記》中“以其目營心構之所得,不出戶而壺天自春,塵馬皆息。”其意是個園空間雖不及名山大川,但其景為世外桃源,人間仙境之意。
秋山和夏山的兩山腳在銜接處是以壓縮體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