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33部分

改名為“宜雨軒”。

宜雨軒面南而築。單簷歇山式,東西三楹,歇山有磨磚深浮雕,嵌如意卷草,線條舒捲自然流暢。是全園謀篇構局的中心,山水花木等景緻的安排全是圍繞宜雨軒次第展開的。

宜雨軒由著名畫家劉海慄題寫匾額,柱聯是左書名家費新我先生的墨跡:朝宜調琴暮宜鼓瑟;舊雨遍至新雨初到”。點出了竹林喜雨,雨後春筍的自然規律。

舊雨、今雨源出杜甫《秋述》一文:臥病長安旅次,多雨生魚,青苔及榻,常時車馬之客,舊、雨來,今、雨不來。人情冷暖令詩人感慨萬分。後人由此便用“今雨”“舊雨”借指新朋老友。

此聯可謂“宜雨軒”的破題導讀,顯然,這裡曾是主人接待賓客,與新朋老友歡聚的場所,不過現在也許只有這軒中的樑柱還記得當初的琴聲悠悠了。門前是春景的十餘株桂花,也因著這個緣故,揚州人又把宜雨軒稱為“桂花廳”。

進入軒中,可見一堂橄欖文飾的老傢俱,暗紅的色澤還傳遞著舊時的典雅,精製的雕工也在訴說曾經的奢華。花幾之上的陳設和透風漏月的一樣,也是“不因無人而不芳”的幽蘭。

宜雨軒是四面廳,南面設落地長窗,其他三面半窗,四面有環廊,廊前雕欄,東西兩邊設美人靠坐凳。四季景物都繞廳而置,此時此地“人在廳中坐,景從四面來”,春、夏、秋、冬竟一起隔著窗兒到了眼前。時光象是停留了腳步,四季也沒有了更迭。

那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感慨,在這裡是再也說不出了。走在軒外的環廊上,腳步也就有了任意穿越時空的輕靈,彷彿那靜默的四季山真的替我們留住了似水的年華。

雲落和顏沉魚從廳中朝南而望,到處是綠意盎然,近處是青竹、叢桂。透過圍牆上四個水磨石砌的漏窗及月洞門,還可以看到剛才路過的竹石小景。

近景遠景既內外有別,又隔而不閉。這種以內外互對互借來增加入園第一景的深度的造園手法,是個園的獨特之處,可謂別出心裁。

從桂花廳沿著軒廊往西走,經過一片密密的竹林,便來到水池邊上,隔水往北望去,只見藍色的天幕下,巍峨屹立著一座蒼古濃郁、玲政剔透的太湖石假山,山下有石洞,山上有石臺,形姿多變,形狀宛如天上的雲朵,這就是夏山。

夏山位於宜雨軒的西北,修竹依依,綠樹成蔭,數株高大的廣玉蘭和楓楊掩映著一座蒼翠欲滴的太湖石假山,湖石色澤青灰,飄逸俊秀,形姿多變,狀若天上帶雨的雲朵。

華國畫裡有“夏雲多奇峰”的意境,因為夏日天空中變幻萬千的巧雲多像奇異的山峰,個園夏山便是利用太湖石柔美曲線以掇山手法,壘石為停雲之勢,來模擬夏日天空中的雲朵。

夏山前有一泓清澈的碧水,水上有曲橋一座,通向洞口,巧妙地藏起了水尾,給人以“庭院深深深幾許”的觀感。池中遍植荷花,一眼望去,“映日荷花別樣紅”,突出了“夏”的主題意境。(未完待續……)

第八三五節 花開四時帶笑顏

綠樹的濃蔭在水面上、山石上渲染著水墨的意蘊。池水的波光中又變幻著山石樹木迷離的倒影,如雲一般在水底的天空聚散流動著。

走在曲橋上,可以飽覽夏山的秀色,只見兩旁奇石有的如玉鶴獨立,形態自若;有的似犀牛望月,憨態可掬。抬頭看,谷口上飛石外挑,恰如喜鵲登梅,笑迎賓客;眺遠處,山頂上群猴戲鬧,樂不可支。真是佳景俏石,使人目不暇接。

雲落和顏沉魚進入洞室,剛開始覺得有點陰森,繼而習慣了斜上方石隙中落下的絲絲光線,便覺得洞室寬敞。而小池裡的水又分出一支流入洞中,加上湖石色呈青灰,夏日在洞中賞景,更覺涼爽。

洞室可以穿行,拾級登上,轉上數轉便到山頂。上有一小亭子孤立於假山之上。亭前留有一株古松,伸出崖際,增添了夏山的蔥鬱的氣氛。

雲落和顏沉魚站在亭中,回首再看假山,在山洞石縫中,廣玉蘭盤根錯節,石階兩旁,雨打芭蕉亭亭玉立。走在其間,只見濃蔭披灑,綠影叢叢,真讓人感到心已曠神怡。

為了更好的體現雲之柔美,夏山在用石上精心選擇備具瘦、透、漏、皺之形的上品太湖石來掇疊。瘦、透、漏、皺是我國傳統的賞石標準,瘦,是指其線條的嫵媚多姿;透和漏是指石的多孔和玲瓏,皺則是形容其滄桑的紋理。

夏山不僅用石講究,在掇疊時又充分運用了“壘石為山,一石有一石的脈絡,雖千萬石而亦合成一脈絡”的山水畫理。所以夏山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