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就不存在。
沒有找到和沒有之間,有著很大的區別,在這一點上,也容易出現很大的錯處。我們必須知道,只有清楚地體悟到每一個部分都不存在,才叫做證悟無我。
如果僅僅是在樓房的每一個磚頭,每一根鋼筋裡面找不到什麼實有的東西,就算不上是證悟無我,很多哲學家、科學家,也同樣找不到“我”,這能說明他們證悟無我了嗎?“我”本來就是不存在的東西,所以無論是誰,都不可能找到。比如說,如果讓笛卡兒去找“我”,他肯定也找不到。但即便是找不到,他們仍然會有這樣的執著,仍然會固執己見地認為,不管找得到找不到,我肯定是存在的,而不會認為沒有“我”。
我們所需要的,不是找不到“我”,而是沒有“我”,所以,在以後修行的時候,我們不要一開始就爬得那麼高——什麼大圓滿、大手印等等,首先就是要往回看,要把整個輪迴、煩惱的根源,也即所謂的“我”在哪裡看個明白。
因為“我”本來就不存在,所以誰也找不到,即使是今天第一次聽課的人,回家坐下來思維以後,也不會找到所謂的“我”,但這也不能立刻對斷除煩惱起到什麼作用,還要進一步地觀察,最後才能非常清楚地看到——不是有我而沒有找到,而是根本沒有我。
那個時候,我們的無我見解就已經建立好了,不需要再去觀察,下一步的工作,就是修行。
就像平時走路一樣,如果眼睛已經看清了道路,就可以大步流星地往前走,而不必瞻前顧後、猶豫不決。
這是人無我和法無我的一部分見解。
諸法無我(下)
(一)綜述
按照最嚴格的規定來說,在修持諸法無我之前,最好能證悟空性,而證悟空性,又需要加行等很多基礎條件,故而不是輕而易舉就能辦到的。無論如何,修持空性的人至少要對空性有所瞭解,只有這樣,才可以修空性。如果根本不懂什麼叫無我,什麼叫空性,所謂的修空性就無從下手,所以,在講無我修法之前,首先要從理論上解釋“無我”——為什麼“無我”,亦即為什麼沒有“我”的存在——在懂得道理以後,才可以進一步實修。
前面講了人我、法我、人我執與法我執的概念,也講了為什麼要斷除我執,還簡單地介紹了五蘊——將佛教當中的五蘊概念劃分為現代人比較容易理解的肉體、精神以及肉體與精神的運動,並初步抉擇出三者當中無我的結論,在下面的內容當中,我們將進一步詳細地介紹無我。
無我、空性的概念是不太好理解的,凡夫從無始以來到今天,一直認為有我,不但有我,包括其他有情眾生,以及外面的山河大地等等都是存在的,這種觀念在我們的心裡早已經根深蒂固,一下子很難改變,只有反反覆覆地講空性,反反覆覆地修無我,才能對空性有一些切身的體會。
諸如修持出離心的人身難得、壽命無常等等的修法,只要會講,就可以不分物件、不擇法器、不選時機地向每一個人宣講。但是,因為空性的見解與修法都比較深,故而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的。不但不能理解,甚至有些人在聽了以後,還會對佛教產生不好的看法,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壞習氣——凡是自己不能理解的,就認為是錯誤的,因此,這些人就會把自己不能理解的空性理論,判定為錯誤的觀點。
佛陀考慮到這種情況,於是就在佛經中規定,空性法門不能不擇物件、不分根器地隨便宣講,如果要講空性,就要選擇那些堪為法器的聽眾。誰可以聽,誰不能聽,這是有要求的。
《入中論》裡面也講過,我們每個人都有兩種善根或根基,一種是空性智慧的根基,另一種是福德資糧的根基,也可以稱之為智慧與方便的兩種善根。在聽眾的智慧善根成熟的時候,才可以對其講空性。
在眼睛所能看到的外在行為方面,智慧善根成熟的標誌是什麼呢?就是在剛剛聽到空性法門的時候,便眼淚直流、寒毛聳立,表現出極大的信心。向這種根基的人宣講空性,對方很快就能證悟,因而是十分有必要的。
如果在聽到空性無我法門之際,沒有任何反應,目光呆滯、麻木不仁,沒有表現出任何信心或反感,對這種人能不能宣講空性呢?關於這一點,宗喀巴大師在《入中論釋》當中說道,雖然沒有神通的人,無法瞭解聽眾的根基,也不容易把握好是否宣講空性的尺度,但諸如善知識說什麼就做什麼,對上師畢恭畢敬、言聽計從的人,即使沒有前面所說的那些反應,也有資格聽聞空性法門。
為什麼呢?因為,雖然這種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