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部分

了一根青灰的短笛,淺聲低吹,側面說不出的孤寂動人。

笛聲沿著粼粼的水面越過來,傳進少年的耳中,梟梟如詩。

就在吳鵬威聽得入神之時,那笛聲忽然斷了,吳鵬威覺得有些納悶,悄然走了過去,這才發現那老者居然是個石雕。悠揚斷續的笛聲正是從他手指間的長笛中傳出來的。

經由浩蕩晚風一吹,短笛便嗚嗚作響。

第三章 抽絲剝繭

老者的石雕眉目傳神,在月光的清照之下,如同真實的一般。

石雕手中握了一隻橫笛,大風吹過,嗚嗚的作響,那笛子的聲音甚為美妙,即便是毫無韻律,聽起來也極為悅耳,顯然音質很出色。

吳鵬威看了這石雕一眼,左右覺得無事,就將那笛子取了下來。

笛子顏色青翠欲滴,觸手不輕,非金非鐵,也不知道是用什麼材料製成的。

吳鵬威粗通音律,但吹的不算好聽。

他倒是喜歡這笛子,就塞進了懷中,挑頭一看,湖畔不遠處有一座小屋。

他抬腿走了過去,推開門,門上灰塵遍佈,但屋子裡卻乾淨的很,除了一張方桌之外,就是一些繪畫的作品,這些作品似乎有了些年頭,上面的畫卻很鮮豔,顏色不褪。

吳鵬威一時好奇,挨個挨個的看,發現了一個奇怪的地方。

這些畫雖然栩栩如生,有描景的,有畫物的,但有不少畫似乎只做了一半,而往下翻下去,又會發現這些畫象是一個系列,堆在一起,就跟一個畫家不斷完善的作品般。

吳鵬威從來沒見過如此莫名其妙的畫,一張畫只描了個大概的輪廓,第二張則是沒了輪廓,反而是畫出了一些輪廓中的東西,然後第三張就是將兩張畫的東西拼湊起來,構成了一副完整的畫卷。

“咦,這人難不成有惡嗜好,喜歡一張畫分幾次做?”

吳鵬威對這畫的作者倒來了幾分興趣,他到處打量,發現書桌上有個筆記。

筆記上的字,蒼勁有力,大氣工整,每個字之間的大小几如如出一轍,看上去極為悅目。

吳鵬威來了興致,隨手將筆記翻看了一遍。

原來這筆記上記載的是作畫者的一點心得,他的想法與世俗的畫家不同,有著一種迥異於常人的見解。

首先他將作畫認為是一種最理性細緻的分解。

在他的眼中,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可以分解的,你無須按部就班的從輪廓開始,然後在輪廓中描繪景緻,他認為這樣的作畫方法是對人精力的一種挑戰。

人的精力始終是有限的,當你去顧攬全域性的時候,必然會顧此失彼,在一幅畫中,你如果用太多的精力去描繪輪廓,自然就會失去對細節的掌控力。

因此,想將一幅畫完全做好,不如最理性的分析,去拆解,將畫分成幾個細小的部分,一個部分一個部分的完成,完全理解這個部分的道理,最後再一併匯總,作出一幅美妙的畫卷。

這是他隱於山谷多年悟出的道理,而在筆記的後面,則有這種畫法的具體演示。

將一幅畫分割成數塊,逐一完成,最後拼接,這樣的畫法就被稱作“抽絲剝繭”法。

吳鵬威一時看的入迷,不由自主的隨著筆記上的畫法作起畫來。

對於作畫一途,吳鵬威雖然沒有什麼特別的天賦,但臨危吳家的藏書中有不少關於繪畫方面的書籍,耳渲目染之下,他多少有些瞭解,再加上腦海裡有神秘古怪的銀色光霧,總能很好的得到一些資料,便於更加精微的控制作畫時下筆的力度。

計算好角度以及落筆的力度,這本來就是抽絲剝繭之法中一個技巧。

因此,在畫了一個多時辰之後,吳鵬威越畫越順。

漸漸的,他整個人都沉浸於其中,達到了一個美妙靜謐的境界。

畫卷作完,鬱悶的心情一掃而空,讓他頓時覺得心情無比舒暢。

他找了個椅子坐下來,看著滿天的月色,忽然心頭一動,心想,自己是不是可以將“抽絲剝繭”之法融入進天殘決的分析之中了?

他腦子裡又仔細想了一遍,越來越覺得這個方法可行。

他將天殘決關於武士段的心決在腦海中回放,然後開始逐字逐句的推敲,直至於最後一句。

這本是一個枯燥繁瑣的過程,其中的每一個細節都有可能掩藏了致命的缺點,就如同玩迷宮一樣,不走到最後,你始終無法知道真正的出路在哪裡。

如果是在沒有抽絲剝繭的心法之前,吳鵬